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急性心理危机拯救法

已有 2849 次阅读 2014-1-21 13:37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肿瘤|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心理危机, 癌症患者, 稳定情绪, 行为调整, 悬崖急救法

因癌症引起的心理危机状态有它自身的特点,通常它是由于得知自身患癌讯息后诱发的。在临床上,它又可以区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心理危机状态。急性与慢性心理危机都是一种心理应对的、有一定特殊性的过程,各自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都可表现为焦虑、抑郁、绝望、麻木不仁,甚至自我放弃等严重心理障碍,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异常。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和必需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走出窘境。

所谓癌症诱发的急性心理危机,是指癌症患者确诊后、或获知治疗失败、或康复一段时间后又得悉有转移复发之征兆时,所陷入的心理危机状态,称其为心理休克并不过分。患者在急性心理危机期间,个体往往会潜意识里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但也有例外的。有的癌症患者就会拒绝,甚至厌恶外部的帮助。此时,违背其意愿的帮助往往效果适得其反。因此,不可强求。

这种心理危机最为严重的状态一般会持续三个月左右。

悬崖急救法

一般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人们概括为“ABC法”,实践中我们改造后用于癌症等患者急性心理危机比较适合。所谓心理危机干预的ABC法,其实包括了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以癌症干预为例做出介绍:

1.稳定情绪

患者获知自己患了癌症,随即陷入了心理危机——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剧烈波动等。这时,家属或医护人员第一步就是要施予心理急救,先稳定其情绪。首先,有可能的话,应尽可能让患者有一个延后的心理反应准备。也就是说,让他晚些时间得知确切情况更好些。一般而言,这一时期拖得越长,反应的强度越弱。

其次,可动员多种力量,利用多种方法给予心理支持。比如,动员亲朋好友探视、远方子女看望等,借助其他事件分散其注意力,消释其恐惧、紧张与不安;也可动员或利用患者敬仰、崇拜、亲近的人,打个电话、问候问候等,让患者受到鼓励或震动。

总之,尽可能稀释或淡化劣性讯息的严重性,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单位、社区)的作用,鼓励患者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沟通,减少恐惧感、孤独感、畏死感和内心深处的被抛弃感。而这时患者身边所有的人,特别是直系亲属和主治医生,必须表现出充分的热情——不抛弃、不放弃,并对帮助患者治疗和康复有充分的信心,以感染患者。

2.行为调整

行为调整包括帮助患者调整生活、工作方式,安排治疗,给予必要的松弛训练,转移注意焦点等。对癌症患者而言,安排其参加气功班或肿瘤康复班等,既是心身松弛训练,也是环境教育。这种训练班里大多是康复了的癌症患者,初诊者常会感受到来自病友的力量。

我有一位姓张的患者,他患的是肠癌,已经整个腹腔转移,化疗没有用,疼痛剧烈。那段时间,他脾气暴躁,看见什么都不顺眼,然后试图去自杀,其实就是陷入了急性心理危机状态。无奈之中,老婆只能劝他去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劝他去微刻。我们说,他的老婆给他的方法也是心理疗法,叫“移情疗法”。转移他注意的焦点,让他专注于方寸之间,他的过激行为就少多了。

3.认知纠正

这对刚刚被确诊为癌症的患者来说特别重要。为什么癌症患者会恐惧?因为大家对癌症的本质太不了解,认为癌症太可怕了!所以,首先要对癌症患者进行认知调整。“癌症只是慢性病”,这是现代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大家可以看一看2011年7月份的一期《健康报》,有一篇整版的讨论 “癌症只是慢性病”的文章,专家们都以自己的经验论述了这一观点。包括晚期癌症、转移性癌症等,也可以让它转化为慢性病。

著名肝癌权威汤钊猷教授最近写了一本书 ──《消灭与改造并举》,书中明确提到他同意我提出的“癌症只是慢性病”的观点。他认为很多肝癌可以把它转变成慢性病。今天,这一观点更应该让患者也普遍接受。患者接受后,才会比较从容。当然,不同的癌症和不同的病理状态所需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

需要强调的是:临床上很多患者这时候心理是很脆弱的,往往会因为一句话,或者是他人一个偶然的举措,就可能出现过激行为。这个过激行为很可能就是“跳下去了”。所以,周边的亲朋好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悬崖边拯救法要点

癌症患者急性心理危机状态的心理干预要点为:

1.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

让患者感到不孤独。在这方面,家庭成员可以做得更多些。这时候,无论如何要减少刺激、学会忍让,子女要多听话、给予温暖。而对于中老年人,也许第三代孩子更重要,更能让他们宽慰,心理宁静。

2.稀释或淡化后果的可怕性

要努力稀释或淡化癌症等病症的恐怖性及后果的可怕性。

3.要善于倾听与理解

如当事人有倾诉需求时,身边的人要善于诱导、倾听。若本即情绪敏感者,则要帮助他宣泄情感,甚至可以诱导其痛哭一场。善加理解,多多给予轻松的接触、沟通,但不宜围绕着癌症话题展开,且应该尽可能避免讨论癌症相关的话题。

4.及时解惑释疑

专业医师应适时地做出解惑,给予必要的释疑。

5.帮助解决实际的困难

包括联系医院看病,联系后续的康复治疗事宜,联系社区或单位给予关心帮助等,以尽快帮助陷入危机者解决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在治疗和康复方面,应给予积极、合理、多方面的指导帮助。而且,这些指导帮助必须站在患者的立场,让他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真诚和善意。

6.经常与危机者晤面、交流、沟通

医生作为专业人士,在与患者晤面、交流、沟通中,应力所能及地给予危机者积极的情感及社会支持;同时,还可及时提供相关的专业信息(对象文化层次较高时有此需要,一般人士不一定有此需求)。可能的话,给患者一个联系方法和承诺,应允有情况时您愿意给予及时而无私的帮助。

7.帮助牵线搭桥

帮助联系与他有过类似经历的患者,让陷入危机者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地获得教益。我们经常会介绍康复不错的老患者给新患者做朋友,这就是社会支持系统。其实,癌症患者最需要的不是说教,不是领导去看他,最需要的是有和他同样经历之人的榜样力量,包括家庭支持。

我们通常会请老患者给新患者打一个电话。癌症患者最痛苦的就是晚上临睡前这个时间。人少了,静下来后,疼痛发作了。患者会越想越疼,越疼越可怕,焦虑就难免加剧。这时,如果能够给个电话,让他找人聊聊,给他以鼓励,常能有不错的效果。

8.帮助他接受和面对现实

若已确诊为癌症或已肯定转移复发,这时要借助各种方法,在舒缓其压力的同时,帮助患者接受现实、面对现实。

9.不主张同事频繁探望

我们不主张同事频繁探望。我有个患者,是位非常著名的古筝演奏家,现在病情用中医药控制得不错。当初他的病情很重,世界各地都有人拿着录音机去看望他,帮他记录、整理。尽管大家瞒着他病情,但不用多说,他心里就很明白了:自己不行了,大家都来抢救“遗产”了!因此,一段时间里他的情绪特别低落。所以,这时探望不是越多越好。

10.忌讳的话与行为

临床上有很多行为和动作是比较忌讳的。比如说,有些探望的人经常好心地对患者说:“想开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患者经常会想:这是说我剩下时间不多了,我“差不多”了。所以,好心办了坏事,这是很要不得的。

还有一些情况,比如说:有位患者是领导,专门包了一个很大的病房,去看望他的人特别多。尽管他病情不算很重,但当时心情很不好!后来他回忆说:那时,来看望他的人都送一束花,以体现品位和关怀。因为是领导,来的人特别多,以致于当时花束围着放满了整个床旁边。医师及家属都说他情绪特差,他说:“我怎么可能会有好情绪呢?每天我躺在鲜花丛中,就像在给我开追悼会!”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小动作,都出于好心,但是结果不好,因为没有从患者的心理角度去考虑。像这类行为应该多加考虑。

临床上我特别反感两类家属:一类是等患者走开了(或者还没有走开)就匆匆忙忙问:“医师,他会传染吗?”这时候,我往往会蔑视他一眼,给予否定回答的同时,我心里通常会想:这个患者真不幸,家属居然是这样的!还有一类就更不好了。患者在这里问诊,家属躲得远远的,像避瘟神似的,行为上就表现出明显的回避与隔绝。这类患者的康复前景一般不佳。

对于急性心理危机严重者,在初起一两个月内要严防其因心理危机或心理防御机制破裂而采取极端的行为,如自杀等。这需要在进行上述干预的同时,对患者察言观色,细加防范,做好认真、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

文章选自新书《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760982.html

上一篇:不要诱导患者去倾诉
下一篇:以毒攻毒可以休矣
收藏 IP: 116.226.1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