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之名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ysky97 网络上虚假的东西很多,而此地尽可信其真实……

博文

为什么逃离科研 最该问作出选择的学生

已有 4970 次阅读 2012-11-16 10:41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理想, 兴趣, 现实, 逃离

程代展老师发了博文昨夜无眠》及《我的反思》……

老师的文章里没有过多提学生自己给出的理由……

这些天我和周围许多同学都开始找工作,有点焦头烂额,或者,是内心里一种焦虑,面对不同的选择而难以权衡,在现实中的各种纠结里迷失……

看一看周围面对转博面对就业的同学,偶尔也会想一想大家的归宿。想一想支撑每一个选择背后的理由!

个人体会:为什么逃离科研 最该问作出选择的学生……(还好,后来看到了程代展老师学生回应的博文:《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其实,感同身受……)

其实,程老师的文章限定在“优秀”的学生为什么选择不作科研——而我或者大多数人,还远远算不上优秀……

 

任何付出都希望有公平的回报,这似乎是连猩猩、猴子这类动物都会有的天性——如果,默默在科研的岗位上付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却看到外面花花世界里无数人因为“小聪明”就能过得逍遥自在——又有几个人因为“为科学献身”这么崇高的目标就轻易地说服自己别无所求?——在这儿,不得不说,大家通常将回报仅指金钱或者经济上的,实际上,精神层面的在后来将会越来越成为首要目标!

 

追求高学历,同时也是追求个性发展更大的自由空间——如果,大家不断地考试、科研,最后只是达到一条曲高和寡阳春白雪高处不胜寒的境界,而没有了更广泛的选择,恐怕没有人仅为了高学历仅有的金钱回报而孜孜以求……而这种自由空间除了经济层面,更重要的则在于精神层面……

 

 

一、科研Vs"非科研"?

即使只把科研仅看成一种职业,科研与生活并不完全矛盾,也无法完全割裂……暂时的离开,也许还可能重新回来,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更取决于内心的选择!

另外,如果把科研视为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阳春白雪的东西,那恐怕最终逃不出沦落的命运,这似乎也是目前科研的现实,一方面基础研究少人问津,而另一些研究也以“科研”的名义大把地耗费着人力、物力而看不到实际的意义……

 

二、理想(梦想)与现实

科学网的大佬们通常不屑于谈论房子、孩子入托、入学这些太俗的问题;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成功者……但是,对于年轻人,这些又是那么赤裸而冰冷的现实……而“理想”呢——“理想太贵……”、“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三、兴趣——

周围的朋友们通常都会喊累,可是,我知道,这种累,个人以为,更在于精神方面,而非肉体……

其实,当初,无数的热血表年,也是因为理想而来,却终被现实击溃……兴趣,在不断地被压抑,最终消磨殆尽……

对多种事物(学科)的兴趣,最终在现实中一种工作的压力下而不得不牺牲……而我以无法衡量,这种损失究竟是因为选择了重要的事情,还是永远失去了向其他维度扩展的机会……

 

四、成就感或满足感……

只是生活中极少的一部分人拥有,而有成就感的日子,通常也只是那些人生活中极少的一部分……

    金钱可以让人有一定的满足感,却不足以支撑所有的梦想,不能让人有全部的满足……

对于科研人来说,最理想的是远离金钱的干扰和诱惑……但是,目前的大环境却没有能让大学和科研院所保有这样的单纯和清净……

    科研,或曰工作,如果不能与个人未来的发展相结合,不能与其自身的兴趣和物质相结合,不能给其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那么,在未来旷日持久的工作中,就难以变得轻松和愉快,只能是看起来漫长持久的“累”的生活……

 

五、变?

科研的进步所受到的阻碍,绝大部分还是来源于人自身,而我把希望寄托于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发展……还有社会整体环境的改变,而这些问题,却不是一个人轻易就能改变得了的……

 

如果,世界给我一角清静,我愿意用清贫的生活交换一种自以为高尚的理想——(在这儿,不能不说,每一个追求的满足感和兴趣都各有差异,名、利、温饱……其实还可能会有更高一点的精神世界)

 

相关博文:

程代展:《昨夜无眠》及《我的反思》……

程代展老师学生:《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吴宝俊   《理想太贵,谈不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8569-633076.html

上一篇:黄金周随想二:没有发挥到极致的音乐
下一篇:博闻观潮:“标签化”泛滥的时代
收藏 IP: 210.77.23.*| 热度|

3 李学宽 邹谋炎 陆俊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