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闻观潮:“标签化”泛滥的时代
文/齐云龙
“标签化”在这里顺带把“品牌”泛指了一下,人们意识当中自觉不自觉地主观上分类、鉴定地方式,或者集体无意识地跟随他人观点认定的方式……
标签有多重要,看一看“加多宝”和“王老吉”或者看一看苹果公司和深圳唯冠公司为iPad商标打得头破血流,就知道了……
在产品日益丰富的年代,优质产品总是期望自己与其他产品区分开,或者为了突出某种特质,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标签:“Made in China”,“好莱坞”、“诺贝尔奖得主”……流行化的标签如“房奴”、“北京户口”“高帅富”、“白富美”、“屌丝”……个性化的标签如科学网的“【科●反】”
(这里的重点我其实要提“985” 、“211”、“中科院与非中科院”)……
如同我们实验当将不同样本加上标志一样,标签通常用来做某种区分,只是现在,标签太多,以至于人们通常并不能把标签与其本质区分开来,甚至重标签甚于本质: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加多宝”与“王老吉”……
于是便有了“鱼目混珠”的手法,以相近物质混淆,更甚者则“指鹿为马”——例如最近可以看到报道所谓“美国大杏仁”“实际和杏仁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扁桃仁”!这出现实版的指鹿为马竟然在中国消费者眼皮子底下上演了几十年之久,一个惊天骗局最终因为坚果行业标准的制定,真相才被揭开。”
于是,很多人便也被动地“买椟还珠”——这里,“椟”我用以借指那些华丽的标签!买椟还珠——重标签胜于内容,如当今科研仪器采购,非进口不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标签化本身本无罪,只是简单以标签作区分往往太过粗略……简单以某种标签作为划分标志,从而减少鉴别的工作量,应该算是一种投机取巧或曰偷懒的行为吧:例如,入学选拔新生中“奥数”成绩的加分、招聘者非“985”、“211”毕业生不取……
“奥数”本无错,错在将那种标签简单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志之一,让很多家长趋之若鹜,进而使得很多并不擅长或喜欢“奥数”的孩子深受其害……
如果将自认为优质的产品或者其实是劣质产品也加盖上“优质产品”的标签,那当然有欺诈的嫌疑……不过,在中国更罪孽深重的则是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特权”思想——“985” 、“211”、“中科院与非中科院”,很多的排名,紧随其后的则是对排名靠前者的过分推崇,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名校”与非“名校”之分,其实更多的是资源配置的不平等,——究竟谁强谁弱,当然大家都明白,至于大学,按学科划分相对更科学那么一点——当然,这种比较也并没有太实质性的意义,只是某些热衷排名的人们一种娱乐或者游戏而已……非“名校”里当然也可能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名校”里出来的人才也并非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能出类拔萃……
大多数喜欢争先恐后,喜欢排名的人通常都被视为有进取心的标志之一,这种特质激励他们以超出常人的努力而获取非凡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多样性”是让世界整体进步的根本……
“中国科学院大学”非“985”非“211”那么,这所大学里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不如其他学校吗?那还有争议中科院的科研一定强于某些大学?而“中科院不如大学的地方”、“科学院与大学孰优孰劣?”、“科学院像座庙,大学是个院”通常都是笼统而全面的评价……可以有所借鉴,但不见得每个小的单元、每个人都适用于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在更多的时候可能会误导后来的选择者……
至于““逃离”科研”的原因,无非也是那些人会评估,所谓的“科研”能否带给他们全面发展的机会……
虽然,有机会进入了中科院学习,但是还是以为“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万紫千红、多姿多彩的世界才是美丽的世界,而世界的多样,才能使得,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是冬天……
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想法。“百花争艳,百家争鸣”——这样的发展策略才能真正让国家得以繁荣——
近期有统计:“新一届中央常委大半是文科出身”、“根据腾讯的消息,媒体统计出中共十八大选举的中央委员中有九成是文科”——不知道这样的报道是否可以让年青学子更倾向于学文,让“文科”能更繁荣一些?“重理轻文”的社会潮流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文科生”、“理科生”的标签不知道会不会有所改观,或者真正打破二者之间的鸿沟,培养文理贯通的人才……
最后,还是要引一下,清代新思想的倡导者之一龚自珍那首《已亥杂诗·29》,说得太多已是无益:
清·龚自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