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创造-矩阵科技特别奖”得主强天鹏研究员访谈
2018年7月6日晚18:00,“2018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颁奖典礼”在厦门国际会展酒店隆重举行。本届远东论坛首次增设“中国创造-矩阵科技特别奖”,经论坛学术委员会严格把关评选,最终将这一奖项授予了江苏中特创业设备检测有限公司的强天鹏研究员。围绕着这一新奖项和首位获奖人,小编有幸对强天鹏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Q1:首先对您获得“中国创造-矩阵科技特别奖”表示祝贺!这个奖项以前并未听过,是一个远东论坛新设的奖项吗?
强天鹏先生:“中国创造-矩阵科技特别奖”是2018年新设立的奖项。早先远东论坛设立的奖项没有对中文论文的奖金激励,是一个空缺。正好北京矩阵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申请,想在远东论坛设奖。经协商和远东论坛组委会批准,设立了“矩阵科技优秀中文论文奖”和“中国创造-矩阵科技特别奖”。
设立“中国创造-矩阵科技特别奖”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励中国无损检测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创绩,该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一人,奖励有重大创新成果的应用技术人员(必须有代表性论文)。
远东论坛学术委员会把首届“中国创造-矩阵科技特别奖”颁发给我,是基于我的论文“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灵敏度的若干问题”,以及该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成果。获得这个奖我很高兴,这是对我们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技术研发和应用所取得的成绩和效益的肯定。
Q2:请您介绍一下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技术现状?
强天鹏先生: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是德国巴斯夫公司发明的一项特殊无损检测技术,其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换热器产品质量,大幅度降低化工装置因换热器意外泄漏导致停产的次数,对保障化工装置长周期运行、高产稳产、减少环境污染有重大意义。
德国开发的这种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技术主要是针对巴斯夫公司自己生产的换热器管头角焊缝结构。巴斯夫管头的特点是管子直径较小,壁厚较薄,管子与管板齐平或略低,坡口深度与管子壁厚大致相当。
这项巴斯夫技术在中国的换热器上应用有一些困难。因为中国的换热器管头角焊缝结构与德国的有很大不同,大约90%的管头采用管子伸出管板结构,并且大多采用坡口很深的强度焊,德国技术对此不适用。另一方面,国内有许多换热器、管式反应器、废热锅炉采用的是大直径管子,德国技术对此也不适用。
我带领的团队推广应用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技术多年,针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攻关也有多年,厚积薄发在近三年显现出效果:我们的创新性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在检测适应性、成像质量、工艺、工装、灵敏度试块、技术标准规范、检测结果评定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拥有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具备了检测国内外各种化工装置换热器、反应器、废热锅炉上各种直径、壁厚的管头,以及各种结构、型式的强度焊和密封焊角焊缝的能力,检测灵敏度达到射线照相最高等级B级,能够检出的气孔和裂纹的最小尺寸为0.3mm,应该说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的。
Q3:请您介绍一下这项技术的应用情况如何?创造了怎样的效益?
强天鹏先生:近年来管子管板角焊缝射线检测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多。该技术应用不仅为我服务的公司——江苏中特创业公司创造了数千万元产值,而且为国家、企业和社会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在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应用,解决高含硫净化装置换热器频繁泄漏难题一项就为企业减少损失数亿元;在石油和化工行业推广应用产生的效益以数十亿元计;减少泄漏避免环境污染所产生的效益也十分可观。
另一方面,该技术应用有力支撑了国产换热器产品的质量提升,好几家采用该技术的企业所生产的换热器和管式反应器产品,其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内外用户的认可与高度好评。
Q4:请问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一共设立了多少个奖项?其作用与效果如何?
强天鹏先生:迄今为止,远东论坛设立了“主导科技优秀学生论文奖”、“攀登奖”、“仰止奖”、“珐屹(FAREAST)英文论文奖”、“中国创造-矩阵科技特别奖”、“矩阵科技中文论文奖”,共6大奖项,覆盖了所有论文投稿者,获奖人数最多可达44人。
设奖的目的是表彰和激励:对写出好文章、科研和应用出成果的人进行表彰,从而激励更多的人撰写论文,开展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创造效益,取得更多更好的业绩。
从近几年的趋势看,撰写论文并向远东论坛投稿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应该说实施效果是不错的。尤其是主导科技优秀学生论文奖,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
受财力限制,远东论坛各奖项发放的奖金不多,获奖者的收获主要是精神上的。主导科技和矩阵科技两家企业为远东论坛奖励提供奖金,是值得赞赏的行为,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这种公益行动中来。
图片
2018远东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斯坦福大学Fu-Kuo Chang教授(右)和矩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运喜先生(左)为强天鹏研究员(中)颁发“中国创造-矩阵科技特别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