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ron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bronJ

博文

发展经济的一种思路——从“破窗谬论”谈起

已有 1671 次阅读 2015-11-24 18:07 |个人分类:杂项|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发展经济的一种思路——从“破窗谬论”谈起

  (这是不务正业,写了点东西在百度文库上发表,结果一十几天直在审核,无语)

 

   黑兹利特在其经济学书籍《一课经济学》(Economics in One LessonHenry Hazlitt)的一开始讲述了一个“破窗谬论”,大意如下:

   一个流氓用砖头把一家店铺的玻璃窗户打破了。店主为了维持正常经营只好去找玻璃店买新玻璃窗。玻璃店有了收入,于是去蛋糕店买了糕点。蛋糕店有了收入,便去磨坊进购了更多的面粉。磨坊赚到了钱,就去铁匠铺订购了新的铁器。。。。。。类此种种,钱在各个工种之间流动,经济从而被激活,财富得到了增加。

   认同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正是因为流氓的破坏,从而激发了需求,增加了就业,激活了闲置资源,才使得经济发展得到刺激,财富生产增加,GDP得到升高。这种观点简括为:破坏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然而,每一个价值观和道德水准正常的人,不论她(他)理不理解经济学,都应该是本能的抵抗这种纯粹的“破坏带来经济发展”的观点的。

   但是这个谬论有其认同者,则在于它利用了人们的弱点:人往往容易关注所描述的既定现实,而忽略现实的另一面。比如在“破窗谬论”里,我们的确看到了玻璃窗被打破后带来的一系列金钱的流通,带来的劳动活力以及经济的正向增长。但是玻璃窗没有被打破呢?那么原本用来购买新玻璃窗的钱可以被店铺主人用来向木匠店购买一张新的木桌。木匠店赚到这张木桌的钱后,可以向伐木场购买更多的木材。而伐木场有了生意,便能向铁匠铺支付新的伐木工具。。。。。。金钱一样得到了流动,经济一样得到了发展。比较破窗和不破窗这两个假设,大家都能看到一个结果:不破窗比破窗多了一点社会总财富,就是那扇被打破的玻璃窗。

   所以,任何不加选择的破坏,比如恐怖主义,战争,不论如何粉饰其意义,都只能摧毁财富或者是减少累计财富,并不能创造财富。

   但是,为什么人们总是会有一种感觉:自然或者人为灾难之后,经济的发展变得更迅速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那让我们再回到“破窗谬论”。玻璃被打破,店主人为了维持正常经营,不得不产生一个唯一的需求——买新玻璃窗,这个需求的产生进而带动了经济。假如玻璃没有被打破,这个被动且具有唯一性的需求将不会产生。实际来看,修玻璃窗的钱是可能会买新木桌,可能会买新衣服,也可能存银行,甚至可能放家里什么都不做。对于前两种可能,同买新玻璃窗的需求是等价的;而存银行,则会弱化这种需求带来的经济推动力,因为银行总是会把一部分钱放在保险柜里;至于把钱放家里,则是完全产生不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需求。由此受到各种可能性的影响,总的需求其实得到了削弱。相比较玻璃窗被打破后带来的唯一性的百分之百的需求,没有打破玻璃所实际产生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实际的总需求,因此容易让人产生灾难后会在某种程度促使经济发展的事实。

   另外,一些经济发展的必然,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小汽车,在使用了一定的年限或者损坏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面临强制报废。这种报废其实就可以被理解成一种破坏。如果不进行破坏,那么这些应该报废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造成的事故率的增大,从而带来的经济的负面影响将大于继续使用这些车辆带来的正面经济因素。因此,破坏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灾难之后的确有某些程度上的经济发展得更快,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灾难迫使了更多的需求的产生;第二,灾难也是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规律。但是这两点并非是我们应该认同“破窗谬论”,并狭隘的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破坏的理由。

   再看经济学对“破窗谬论”的长期争论根源于两个方面:其一,这个理论本身是一种极端的思想,任何由人产生的极端思想都是值得反省的;其二,完全的摒弃“不破不立”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极端,容易产生自我矛盾而无法说服“破窗谬论”。

   “破窗谬论”能够得到支持,是因为它的确能够产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需求,这点是不能忽视的,而它的错误在于忽略了窗户本身的价值。因此要正确理解“破窗谬论”对经济的意义,则不能孤立片面的看待破坏所产生的需求。

   到这里为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了“需求”。需求的确是促使人产生动力,把劳动力转换成生产力生产出满足需求的物质,这些物质的经济学意义就是社会财富。简单的说: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促进力。“破窗谬论”也是制造了一种需求。但是需求的产生并非是只有破坏才能产生,人类本身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才是引起需求的根本。如果所有人砍断七情六欲,社会必然是会陷入停滞的。而人正是有欲望,才会追求更高、更快、更美,才会去创造去改变。因此,破坏应该是去旧存新的手段,而不是促进需求的目的。真正以促进需求来提振经济,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思考。加强监管减少约束,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减少垄断,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信息环境,不因为不公平权力挫伤积极性,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让合理的需求去促进创新以及对实际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这或许才是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

   但是如何才能具体的发掘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呢?

 

一个可以促进商业的例子---APP之王。

百度,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很差,同样的门户搜索引擎-雅虎,谷歌等等比百度要出色。但是除了最大的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外,百度还是有其最好的一面——窗口简单。


   在十几年前,窗口简单除了更快的响应速度外,还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可以你想要什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相比较其它的搜索引擎(谷歌除外),繁琐的界面上只有一个小的搜索窗口,这种被询问的感觉更为明显。每个人的需求都可以表达和搜索。

 

不过对于适应目前商业模式的商家(企业,公司)来说,他们并不习惯于聆听需求,而是习惯于去引导需求。这就是一种错误。

   首先,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眼光对于人类的发展以及以后所将面对的世界是很短浅的,并且人和人的不同,造成的差距也会不一样。所以他们所引领的需求,对社会的发展并不合适。

   其次,经济社会总是会滋生钱代表阶级的想法,这种经济的阶级也漠视了他人的更合适实际的需求,反而创造一些不合实际的“潮流”。

 

信息社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没有提供市场的供需平衡,反而仍然只是注重了提供产品,没有开发需求的产生。当然,这段话并不适用于现在出现的一种商业形式,手机应用APP中的诸如:滴滴打车,饿了么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发展),使得以中央服务器为中心的信息末梢触屏到了每个真正的个人。这些APP应用的产生,则是产生了一种真正面向个人需求的工具。比如滴滴打车,衣食住行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每天都面临从这里到哪里的移动,有时候这种移动需要代步工具,这就需求。每个人可以自由的在平台上发布自己什么时候,想从哪里到哪里的需求。这种的意义远远大于公交平台提供服务的不足。

 

   因此,一个具有巨大商业(经济)应用的平台(背景)由此衍生可以得到。

 

 

  这里,我们需要梳理这个逻辑。

 

从“破窗谬论”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经济的动力是需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集体需求的表达。从二分理论看,需求的产生要么是从内而外,要么是从外而内的。

 

   其中的从内而外是人必须的部分——衣食住行,甚至可以泛指各种欲望。

   其中从外而内的部分则是传统意义上的引导性需求。

 

现在传统的经济模式基本都是注重引导性需求。比如广告,都是商家在提供某某好,引起人买。

 

不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掀起了面向个性需求市场上一角。

 

这给了我们新的思路:

 

假如有一个平台:

 



 


 

有买车需求的客户:


 


 

基于目前的概念,所谓大数据,云计算,目标分析,人工智能,平台的意义在于是搜索中的搜索,APP平台之上的平台。简单,明白,不提供主动性的推荐,只提供满足提问者需求的回答,不管买还是卖。

 

简单来说,这只是一个提供买卖信息交互的平台。简单的界面,(法)人说出自己的需求,系统筛选出最满足需求的结果。尽管这个平台是现在各种理念的综合体。但它:

 

不同于只提供卖方市场的平台——淘宝等。

不同于只提供满足某一种需求的平台——滴滴,外卖等。

不同于功能复杂尾大不掉的搜索平台——百度,搜狗等。

不同于现在的营销理论——更多的是为卖方提供服务。

 

任何人和法人都会有需求的产生,不过很多时候,他们没法让有能力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人(或法人)知道!

 

现实中,我们贯通地图上的东南西北需要修路,信息的交流中,也是一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3910-938209.html

上一篇:发展经济的一种思路——从“破窗谬论”谈起
下一篇:换个角度看待经济中所谓的“需求”——从一种新的商业思维(模式
收藏 IP: 125.71.200.*| 热度|

1 姬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