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在叫的河道生态基修复原料之一就是海蛎壳:
大家可看清楚了? 黑臭河道二期治理施工现场,人是直接踩在没清淤————但应急修复时治理过的河床上的。没截留在操作,黑臭水变啥样子大家看得出。
当然了不仅仅是海蛎壳,不然就成为传统底泥封闭技术的改进,而非底泥封闭技术的升级了。它的作用是什么,大家如果过来看河底状况就知道,清一色的青泥苔和菌膜,尤其是硝化菌膜。理论上分析更清楚:磷捕捉材料、PH值缓冲材料、悬浮物湍流固定材料、粗糙地基、生态系统营养基、底栖动物栖息地、岩土增强材料。还需要诸如碳纤维水草(小暮幸雄先生,对不起了)么?还需要什么水底挂布条么?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兄弟我从不搞啰嗦的方法,那难以工程化。
大家可以看看我的新发明专利:
一种适合水生生态重建的底泥钝化系统及其施工工艺
物理肺中一类的构建,大家看到我博文中的照片了,我不多说了。
这个发明专利在两次实施中:一次是超软地基薄壳填海,一次是黑臭河道修复。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据实验效果和理论分析,我自己认为基本可以说是底泥钝化——封闭技术的升级版,虽然还没到颠覆性级别,但足矣了。别听教科书说啥使用卵石河沙大量封闭,或者什么钢渣石灰石粉啥乱七八糟的封闭,这部分虽然论文几万篇,整个国际折腾了几十年,但没到实际高价值应用层次呢。
别听国际上那些底泥封闭的落后技术了,洋人不行,他们理论顶不住纯粹靠经验摸索。玩生态化岩土材料,我——老邪老师的弟子,一位著名地理领域科学家的弟子,一个垃圾学校的实验员,水平还行,这领域更好的东西还藏着等国际来追逐我,如同以前的陶瓷精细成型一样。
黑臭河道修复的技术相当复杂,不是光靠这个发明专利就可以解决的,生态因子调度、生态基修复、生态系统组装、外源控制等一系列都需要解决。我的技术治理的黑臭河道特点很明显:菌——藻——原生动物系统很发达。
在土地修复中,我也很喜欢使用海蛎壳,现在还不打算透露,敬请业界不要再把海蛎壳当做垃圾了,用都不够用@!
为人类做点贡献吧,我确实不希望看到满大陆的黑臭水体。。。。。。。。
请不要使用没烤过的新鲜海蛎壳,会发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