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目前沙漠治理主流思路合适还不合适?学术问题问题,对事不对人。

已有 3796 次阅读 2013-9-4 11: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沙漠

   

由于沙地占据大量土地资源,同时是沙尘暴的来源之一,对人类生存环境不利,因此治沙成为人类目前进行的大规模活动。目前沙地治理基本停留在技术探索层面上进行,主要有:

 

1)机械固沙。属被动固沙,主要作用是减少风动流沙,目前已被大量应用,人工操作为主,人工费用高企。其固沙材料无法有效改善沙体理化性质但通过削弱气流的动能,同时可轻度改善生物生存环境。常见有草方格,挡风墙,秸秆毡等,使用期限一般可达数年。这类案例在目前几个沙漠沙地都能看到,北京怀来等地也能看到,已经被使用了很多年,由于不需要考虑最大生物承载量问题,插上去的草方格换成树枝方格时,活也行不活也行反正没损失,一般民众都可以掌握,这点感觉很爽。

 

2)生物固沙是主动固沙工艺,以生物与沙体的相互作用而固沙。目前主要有大型植物固沙与生物结皮固沙两大类。传统的大型植物固沙在所在区域的环境生物承载量、乔灌及草本植物的互配比例,施工方法等实践因素方面已积累了较多经验并被广泛应用,主要存在问题是早期存活率低。我们知道种植植物最脆弱的时候是种苗时期,种子需要10厘米厚地表层有足够水分才发芽,发芽后还得一些时间让根向下钻到湿沙层,不然会不长或死亡,通常水分必须在5%以上才能被植物吸收,这个5%还是很粗糙的值,虽然没有见过详细的报道,实际上我们搞环境材料的都知道,必须是游离水,不是水膜,粗沙5%差不多,粉沙您要5%几乎肯定植物活不了,——在沙地5%的表层含水量可不容易达到。

  生物结皮固沙为较新的理论,是利用天然生物结皮固沙同时改善沙体的理化特征。在沙坡头,先前通过治理植被覆盖很好,但这很好的隐患就是植物蒸腾量逐渐加大,于是慢慢把家底耗光了——腾格里沙漠降雨150mm,蒸发3000mm,地下水积累很少,作为“蒸发抽水机”的植物可负载不了多少,他们好像没多大去考虑最大生物负载量及实际生物负载量这两个概念?十多年后,地下深处沙层越来越干,大型植物慢慢减少,到时地面上开始长了生物结皮;同样的,腾格里沙漠是很典型的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的地方,很多风不大的沙坡洼地都长了生物结皮,但沙丘顶部风大,您别指望这个能长多少起来,一旦湿度够+没有扰动了,地衣苔藓类就很容易长出来成结皮。————就这么着,结皮治沙研究一下就兴起了。

  生物结皮地表粗糙度大于裸沙面,可以有效地收集凝结水,同时其对0~5cm层沙体中的水分有强烈的分配作用,增加了表层土壤的持水量,但其较低的反净辐射能促使表层水的蒸发;生物结皮具有促进土壤发育的特性,但其生存所需湿度较大,机械强度脆弱——您扣扣老树上的地衣,看能不能花点小力气就扣下来?在沙丘活动频繁,干燥的情况下难以快速培植与长期生存——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这典型,那地方您找不到多少结皮的,而据我在毛乌素所见,生物结皮尚后发生于先锋植物如沙米,棉蓬等,因此生物结皮治沙我总觉得理论上看在天然退化草原治理上有明显优势,但通用性不是很大的样子。

 

3)化学固沙是介于主、被动之间的固沙工艺,主动在于高分子液膜可以将沙粒团聚一层连续膜,起到阻止风蚀沙面的作用。高分子固沙技术固沙能力明显优于机械固沙,在流沙严重的地区使用优势较大,最大优势在于可快速机械化操作,但存在如风沙的机械磨损快、严重阻碍沙体的水气交流、降低沙面粗糙度以及形成二次污染等缺陷,很不利于生物群落构建;另目前化学固沙技术领域经查索学术界尚未考虑到颗粒级配问题,用量很大导致成本较高。当然了,化学固沙也有在逐渐改进,一些有微孔透气性的材料,可降解的材料也在逐渐用起来。

 

但总而言之,我总对治沙现状有点小看法,您抠技术层面干嘛啊?技术是为理论服务的,您先找出理论来,技术体系怕没有?还很全面?同样的在林下生态危机,喀斯特地貌和矿坑治理,水体修复等领域,也是这句话:您抠技术层面干嘛啊?

正如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您把基本理论通了,自然后面的东西都会上来是不是?

疯子斗胆写这贴,还望各位海内外前辈们不要生气,您们想想是这理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722223.html

上一篇:技术求教:水气土的量化问题
下一篇:再上一些图:可控龟裂材料治沙的中试结果(初期成功,等看后期)
收藏 IP: 159.226.117.*| 热度|

13 赵建民 赵美娣 张骥 杨正瓴 徐晓 陈安 刘全生 陈辉 蔡庆华 jpx720 biofans qqlisten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