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基础研究不是关键——一次俺蓝藻絮凝研究的失败例子 精选

已有 6851 次阅读 2012-11-12 21:2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本科毕业, 海泡石, 负电荷

    搞生态化学的大概都知道,蓝藻的结构是细胞外面有一层水化的糖蛋白层,很厚很厚,带有很强的负电荷,靠这个电荷的排斥力蓝藻才不会聚集成团。这层糖蛋白层有比较强的络合能力,对药剂消耗量很大。另外蓝藻生活的水体还有其他动植物生存,因此处理蓝藻的时候最好不要加入有积累性生物毒性,会增加水体负荷的处理物,例如铜离子(见啥毒啥),铝离子(专毒微生物),碘伏等等,也不适合使用诸如超声波,遮光等破坏性很大的方法。进一步分析:由于絮凝体在天然水体中和工厂废水处理理想状态不同,要受到风浪的强烈剪切,因此弱架桥的思路诸如粘土,滑石粉,海泡石粉沉藻的方法一概是不可行的——这个就是为什么粘土沉藻法多次实践失败的原因,我学生正在整理本科毕业论文会详细分析到呵呵(很伤心地看到这行跟风论文奇多,上至教授下到硕士,连思路都不清楚就乱跟风,不对劲啊这年头)。
 
   照这么看蓝藻的捕捉就形成两个分叉思路:
1.着手于糖蛋白的羧基和氨基,络合捕捉。
2.着手于电荷,中和使其失稳定。
大约-06年我在实验室和学生瞎扯的时候,突然想到:我使用俩铁电极,电极中间夹着一包硫酸镁(掺点氯化镁),通过晒网的孔径实施缓释,通低压直流电,然后电装置外套间隔一定距离上网筛避免电到生物,这时阳极铁离子释放出来,氧气跑出来增氧水体,微量氯气杀藻,同时氢氧化镁生成,电荷中和失稳把蓝藻絮凝,阴极则氢气跑出来气浮絮凝体,这不很合理吗?
于是兴冲冲地做了1升小试,50升中试,一概成功,鱼,螺,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之类的也没事,水体溶解氧少量上升,爽啊爽~
这时候有些朋友劝我赶快去发SCI,可我心里不踏实。我工厂混了很多年,经常遇到瞎想能行大试不行的事儿~
     大试来了,12—72伏直流电一直调,先串联电极(即三维电极)然后换并联电极,一试全失败!——水面很宽,大量电能被导线消耗了!风浪吹来浮上来的藻全吹散沉下去了!这里清理了藻别的地方藻又跟水过来了。最后结论:扯淡技术!没屌用~
    直到09年后我才真正找到应急除藻方法并大试成功(只玩了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米氏凯伦藻,没钱做不起!),今年有幸认识吴飞鹏老哥后,从他手里拿来的特种PAM试用后才初步把成本压下来(因为淡水还好,一旦高盐度海水中一般的架桥剂都会失效的,养殖区赤潮无法消除,因此被迫一直用贼贵又不是很好用的壳聚糖,150元/公斤的价格恶心死我了,如果日后有幸不受行业排挤能工业化真是全靠孤魂老哥的药啦,——这药就他有,人那才算水平,一个药的突破能支撑起一系列技术,比SCI牛太多啦)。
    蓝藻处理的基础研究大家上网查至少上千篇,诞生了无数人才,正如当年的光催化一样。我学生挑一些分析和大试了下基本是扯淡。大部分论文连机理分析都说不清楚更是要命,也不知道怎么发表出来的——没机理也敢发论文?。
    搞基础研究的还是少跟点风,少拍拍脑袋就决定吧,那样发SCI狠容易,但出垃圾比例太高啦,还容易误导跟风者,造成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浪费。中国学风不正是事实,但俺还是盼望发SCI着积点德,有条件的话把应用基础研究接着做完善点再发表好不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631925.html

上一篇:挨骂贴:目前科技界注重的不应当是基础研究,而应是产业升级
下一篇:真的还是假的啊,谁教教我?——科学家突破高浓氨氮废水处理难题
收藏 IP: 175.43.106.*| 热度|

23 蔣勁松 李学宽 吕喆 徐满才 黎在珣 徐晓 吴飞鹏 李宁 赵斌 李志军 杨洪强 苏德辰 黄晓磊 庄世宇 梁建华 骆小红 吴浩宇 杨正瓴 王水 杨宇 whocares crossludo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