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日本文明——一个晚熟的少年。文化生态学的一点简介

已有 3409 次阅读 2017-7-31 11:5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在对绳纹(新石器时代)、弥生(原始国家时代,对岸是汉朝时期)两个时代的一些翻译资料以及神话传说的阅读,大家大致可以判断出:日本文明的内核是海岛文化,但与希腊和英伦不同的是,日本的地缘条件较差,一方面多自然灾害,且航海难度大于希腊英伦,该地缘能垒难以被日本古人所大规模克服;另一方面日本从弥生开始就一直面临大陆强大人口和文化单向输入,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二元温和博弈中处于天然的劣势。大和民族的起源至今尚是说法纷纭,今天日本人对绳纹时代作为日本文化先祖的看法仍未一致——这就很容易推导出来怎么回事了。

      ————铜铁器是大陆式的,低阶级房屋坟墓陶器主要是日式的(弥生和古坟),心理状态分析一下,有些人就别被传说搞自大了。

    

     姑且不论混乱的历史记载和神话,也不论短缺的文物考古和变幻明显的无定型文化层面部分(物态化、风化),更不分析日本的自然资源开发史,仅从资源——人性角度上看,上述情况导致“发育迟缓”的日本文化一直是非常开放地接纳先进文化部分,并改造融合了用于自己所生存的这块土地,以期达到生存最优化的目的。这种弱核心(神道)——强过渡(中华传统)的亚稳态文化斑块结构,一直维持到明治维新之前,相应地也如同大陆文化一样接近了顶级演替阶段,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借鉴之路前,日本文明似乎也要走进中华农耕文明的演替道路。    

      崖山宋灭(路径悲剧)和美国黑船事件(地缘能垒被突破)引发了日本民族上层阶级对单一借鉴远东农耕文化之路的深刻反思,明朝的封海政策也近似终止了远东农耕文化的单向输入,由此日本文化走上了试探回归海岛文化的新路,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化至今似乎仍类似弥生后对待中华文明一样对待着西方现代文明,偶尔的峥嵘(如广场协议前日本经济扩张)才能看到日本文明弱小而坚韧的文化内核的作用。

 

     我们可以注意到的关键点是:中华传统文明并未较好匹配于日本的地缘状况,西方文明尤其是美国多元文明也并非良好匹配于日本的地缘状况,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的日本本土文化与这两种外来文化的融合交汇,是一种主动而长期坚持的行为,而非“谁来日我,日了我就是我族”的老阿Q心理;更非赏赐性或盲从性地接纳,或者由于民族情绪激化而转化为对抗性博弈,而且显然总是获利,这点和许多区域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大不一样。为什么呢?怎么做到的呢?

     很显然,这并非简单的地缘、资源、市场链优势分析那么简单,更非简单的盟友、带路、扩展、坚持国粹、伟光正等粗暴简单的思维。日本人对文化发展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非常敏感,甚至可以说:这种被中华文化称之为“庙算”的逻辑——推演——数据的精细化体系在日本文化中一直很强悍地存在,并可以从其文化五层面的每一个角落被充分发现。当然了这种所谓“庙算”在早至古希腊时代的西方文明中一样存在,进而说“庙算”这一理性精神部分,是任何一个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必要,没它,死路一条。

 

    我想,老迈和严重衰微的中华文明,对一个持久力弱但正处于少年时代的毗邻文明必然有一种强烈的戒心,但如果停留在日本风化猎奇和日本民族的精神分析上,或停留在“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徒弟打师父”的心态上,就永远不会是日本的对手。

    

   简单涉及我在文化生态学中的一些理念,很大部分和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有交叉,由于政局限制暂时不想铺开分析,借用者或意图跟随该理论进行扩展分析者请注明出处————不守规矩者我会放出一堆实在货来,你会尴尬的。希望文化学研究者不要一直从传统理论出发,更不要满脑子酒神精神和狂想精神地瞎咧咧,否则分析出来的结果既难以应用也歧义特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1068858.html

上一篇:关于脱亚入欧的我不同看法简介————向隅而偷笑
下一篇:华夏文化为何说灭于宋? 还是简述
收藏 IP: 175.43.112.*| 热度|

9 朱晓刚 蔡小宁 郑永军 丛远新 张明武 戴德昌 刘钢 张云 X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1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