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传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hailu 生在王屋山脚下,小浪底库畔。崇尚“孝行天下”。

博文

科学网,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蛇年开篇之一

已有 3687 次阅读 2013-2-17 01:32 |个人分类:个人浅见|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SCI, 科学网, 军队, 饶毅现象, 科技评价体制

    从科学网开博客专栏到成为博客一员,时常光顾几乎达到每日必看每日几看,喜欢科学网,她提供了大量关于不同学科的各种信息,科技进展,尤其是和科学相关的种种争论等,并和其他网路不同的是,各种各样的发言有力,有理,文明,罕见粗话,因此表明了学者的风度和优雅,
    我写博客少,但我喜欢看“大家”写博客,有时也跟帖,算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发表的博文少,但交往了一些没有谋面但通过这里成为好友的博主,我感觉这种方式很好,只要我感觉博主说的有道理,就打个招呼,加为好友,无论博主多么知名,几乎95%都同意加为好友。目前光顾我博客的人数也不算很少,这一点我很满足。
    我是从农村长大,当了1年零2个月的农村代课老师,刚刚16岁就去新疆参军了,好不容易熬了20余年,也算是一个军队干部了,可以不回农村当农民了(当时当兵的理想),由于还算抓紧学习,积累了一点知识,就办理了复原到农村的手续,然后就到了今天的单位,当了一名大学老师。经过10余年的教研工作,是实实在在地喜欢上了目前的专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并逐渐感悟到该专业伟大的实质内涵,为此我专门写过我对预防医学的看法和认识作为一篇博文,总结一点就是:该学科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其内涵是“雷锋精神”。具体我不深入解释了,只说明一点,可能有人说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人民服务,但可能学科发展的结果是既为人民服务了也有损人民了;至于其学科精神就不用解释了。重提这一话题是想继续引申一层。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目不暇接,都“眩”了,结果是整个社会都出现浮躁状态,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诚信和追求。目标没了,信仰缺失了,社会的秩序就乱套了,前进的方向就会迷失。我想说的是,我从我为之奋斗终身的学科--预防医学中得到启示,可以建立整个社会正常的轨道,那就是树立人们清晰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就是“健康”。围绕“健康”这一人类目标的奋斗将是永远的和永恒的话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任何策略和措施的正确与否也非常容易判断。关于信仰问题,还需要智者来指明,我的意思是提出一个有“共识”的信仰。
    科学网上可能争论最多和时间最长的问题一般都是饶毅教授所提出的,我称之为“饶毅现象”。饶教授敬业的精神,宽泛的知识以及敏锐的眼光,尤其是直率的性格等造就了“饶毅现象”。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只有他提出不削当院士,关于青蒿素以及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成果归属,转基因的优缺点等都是因为饶教授而在科学网上持续发酵,争论不休的。我在这里想表达一个粗浅的观点,也就是自己一面之词而已,当与不当也就是我自己。
    老一辈科学家尤其让我佩服的代表是钱学森,他为了国家利益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并成为科学家佩服的典范和英雄,很多老一辈科学家都向他学习,默默无闻践行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很少能够听到为了原子弹升天来争功夺利的。他代表着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以后,国家派出了很多有志青年出国进修,这一部分人回国后现在都是我国的科技栋梁,在国外干的非常优秀,回到国内都担当者学科的大梁甚至是单位的命运,国家也富了,这些年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成果因为缺乏有效的评价体制,往往用省、部以及国家的科技成果奖来评判,还有SCI的文章等。具体深入的我不说多了,我想说的是863项目、973项目、国自然项目、重大专项等等,花了大量资金,为何没有出现像青蒿素或者砷制剂治疗白血病这样的国际标志性成果呢?再问一下,有些科学家掌握了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科研经费,有获得了科技成果奖,发表了SCI文章等。如果说按照SCI来衡量,能否将经费折算成SCI的影响因子,算一下1分SCI分值花了多少科研经费;全国有多少SCI发表,平均1分多少钱;大科学家1分多少钱,小科学家1分多少钱等;我认为这样计算在没有标志性科研成果的时候是非常必要的。要问啥是标志性成果,真正的科学创新才是成果,比如青蒿素的发现,原子弹的升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人上去下不来不是开玩笑的),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隆平稻,疫苗的成功研制,某一特效药像青霉素的发明等等。现在很多所谓的“成果”都是被“集成”到一块获得的,要问一下真正解决了哪些问题,估计回答的令人信服是困难的。有一段时间我国非常看重《Science》和《nature》,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甚至在系列期刊发表一篇文章就可以当上院士,实际上这两个杂志每周一期,要是这样的评判标准,发表在上面的人不就都是院士了,你想想应该有多少院士?我佩服的钟南山院士曾说过很多文章是不管用的(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3411)。我说的意思是科学研究应该耐得住寂寞,要少争论,多实干。你说发明青蒿素和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成果该是谁的功劳,干着的都没争,我们去争论什么?影响健康的科学问题还有很多,尤其是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认识还很粗浅,多去认识一些生命的本质解决一些人类健康的实际问题,我想比什么都重要。
    这篇博文算是我蛇年开篇吧,原本一直在构思着写一篇“非典”十年祭的博文,因为我参与和经历了“非典”事件的很多具体过程,也算是通过“非典”“起家”的(http://news.sina.com.cn/c/2003-12-11/09292343880.shtml),有人还根据我的研究工作戏称我“马血清”和“SARS-lu”等等,我会写一篇博文来纪念之。2013年再过几天就2个月了,但我没说是2013年开篇说是蛇年开篇,是因为有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本命年”的现象,我在新浪网写了一篇博客就是龙年初,想通过流行学方法调查一下“本命年”是不是真的不好,我周围有不少人包括我,本命年却是感觉非同一般的不好,如果这一“说法”放在上一世纪某一阶段肯定被批判,但无论如何,我计划编制一个网络问卷去调查一下,或者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一下这一问题。从这一点说,我希望蛇年好运。中间介绍我自己从农村来然后当兵然后到学校,再加上自己秉性耿直,有点“大嘴”,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今晚算是一吐为快了。哈哈。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06-662405.html

上一篇:我对健康科普的想法
下一篇:关于H7N9--我的看法
收藏 IP: 113.108.133.*| 热度|

6 李伟钢 桂耀荣 罗春元 徐长庆 林中祥 孙学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