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彦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undu 海南大学 杜彦君博士 研究方向:物候学

博文

写给浮躁的科研人员

已有 6138 次阅读 2011-10-5 12:46 |个人分类:科研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浮躁, 科研工作者, 人生态度

    有一段时间没来科学网阅读大家的博文了,今日看到几篇博文,都提到了中国的科研人员比较急功近利,兴趣不在研究上,而是为赚钱养家糊口等等,如《青蒿素的成就应该给相关研究者带来更多实际利益》,《鱼龙混杂,中国难出诺贝尔奖》。对于这些论述,我深有同感,在周围的科研人员身上也看到过这种浮躁。相信很多的科研工作者,曾经抱怨过工资偏低,对于买房买车的遥遥无期而感到无奈和压力,曾经想过改行做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曾经为了修改某一篇论文而上火,脸上起痘,甚至痔疮发作等等。之所以不能心平气和,没有烦恼地去从事科研工作,从大的方面说,是没有合理的人生态度,从小的方面讲,是内心没有得到调和。

    

如果你是一名内心浮躁的科研人员,那我试着给你开几个药方:

1,品品刘瑜的话:“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不是你要做成一件什么样的事,而是你要做什么样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因此,当你为某一篇SCI文章头疼失眠上火时,静心想想: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做一名学者;做一名科研人员,这已足够,具体这一篇SCI能否如愿顺利发表,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同时,不要给自己太高的长期目标,比如30岁就要买房,40岁要做教授之类的,否则,你会活在紧张的状态之中,而不是享受科研的状态中,“追求做人的境界比做事的成功更重要”。

2,乐天知命。梁漱溟先生有言:“相信一切皆有定数(但非百分百),便什么也不贪,什么也不怕”。我个人比较相信命运,所以,我试着去顺其自然,凡事不强求。随客观上的机缘自然地决定,把自己的心放得很宽,“不固执”,“随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自身的长期修炼,这属于人生态度的较高层次。

3,不要看轻自己的职业。回到王鸿飞老师的博文:“科学家和教授,本来是值得年轻人追求的职业和效仿的榜样,而现实中他们的生活和遭遇却是那样地狼狈不堪。没有多少利益,却只有一堆虚名。。。”我认为,虚名也是名,不能以现世大众的价值体系去评价它;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价值,知识分子的价值,这样,你才能心态平和,积极向上地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科学研究。说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买房遥遥无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既然选择了在一线城市工作,就应该摆正心态:要是图房子,可以到三线城市就业,那里的很多高校免费提供面积100多平米的住房。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论述了知识分子在犹太人心中的地位:“一般人都认为发财致富是犹太人最终的生活目的,然而没有比这种看法更错误的了。发财致富对犹太人来说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是达到真正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根本不是他的内在目标。一个犹太人的真正愿望,是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使自己进入更高的文化层次。一个学者的身份,在犹太居民中间要比一个富翁高一千倍。就连最有钱的富豪也宁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穷的像乞丐似的知识分子,而不愿嫁给一个商人。” 我认识一个老总,他在清华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之后,在某知名企业做到副总裁;他一直遗憾的是,未能拿到博士学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大学当一名老师。我想,他正是经历过经济宽裕的生活,有车有房的生活之后,才发现:当物质上什么都不缺少的时候,想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文化和精神层次。可惜,45岁的他,恐怕博士学位和在大学当老师,成为人生的两大遗憾了。而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可能前半生经济不宽裕,但是,后半生经济条件会好起来,同时还有一份令人尊重,并不遗憾的知识分子工作。


做一名真正的纯粹的知识分子吧,不再以科研为养家糊口的职业,而是作为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8940-493459.html

上一篇:木兰围场之行
下一篇:漫谈北京精神与中国文化
收藏 IP: 159.226.89.*| 热度|

6 马臻 赵纪军 胡宝群 文双春 高孟绪 赵丽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