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回溯一百七十万年针砭路——解读中医起源(2)

已有 4257 次阅读 2010-8-28 10:36 |个人分类:中医研讨|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发展史, 中医起源

2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飞速发展的时期。此时的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并趋于专业化。

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相继诞生,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都有了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学术成就:在《内经》这部巨著中,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书中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合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进行了客观的认识,建立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摄生等学说体系,使中医药学建立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该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它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而且在历代医家的反复科学实践中,对其理论的基本原则,都确认为是真正能够指导临床实践和行之有效的,所以称之为“医家之宗”。

2.2《难经》的学术成就:《难经》是继《内经》后,对《内经》学术理论作进一步充实和发挥的典籍。全书共81章,全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分别对脉法、经脉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荥俞经穴、用针补泻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和发挥,为中医学的诊断、病因病机、经络、针灸等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神农本草经》(简称为《本草经》或《本经》)的学术成就:《本草经》汇集了远古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原书早佚,其文字则经辗转引录,仍保留于《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著。全称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书中。共三卷,共载药物365种,分别以四气五味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无毒分为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方剂的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方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也作了概括性的论述,是中国药物学发展的基础。本书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

2.4《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成就:东汉著名医家张机(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以理、法、方、药为主的中医学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此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356984.html

上一篇:回溯一百七十万年针砭路——解读中医起源(1)
下一篇:回溯一百七十万年针砭路——解读中医起源(3)
收藏 IP: 58.244.14.*| 热度|

5 杨学祥 孙学军 赵宇 刘庆丰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