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回溯一百七十万年针砭路——解读中医起源(3)

已有 4459 次阅读 2010-8-28 10:39 |个人分类:中医研讨|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发展史, 中医起源

3中医药学发展的成熟时期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国内外医学交流不断增加,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日益成熟,取得了诸多成就。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家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他发明并应用中药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给患者施行手术,使患者在无痛苦的情况下接受治疗,并且术后用中药外敷伤口,使伤口快速平复,不留疤痕。这些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很大,而在世界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生于汉末、卒于晋初的晋太医令王叔和在《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对中医脉学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总结,著成《脉经》一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奠定了脉理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基础。全书共10卷,98篇,分述脉诊、脉形、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的分辨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脉经》中汇聚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脉学成就,不仅影响着中国医学(太医署教学的必读之书),同时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隋唐之际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又传至阿拉伯国家及欧洲。长期以来,均被视为医者必读之书。

西晋医家皇甫谧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著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针灸甲乙经》为医学士必修之书。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著成《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做了比较详尽而科学的描述。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已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是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技法,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技法已达到较高水平。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促进了当时对药物学成就的进一步总结。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洲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将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可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至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政府重视医疗保健事业,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356986.html

上一篇:回溯一百七十万年针砭路——解读中医起源(2)
下一篇:回溯一百七十万年针砭路——解读中医起源(4)
收藏 IP: 58.244.14.*| 热度|

4 杨学祥 孙学军 刘庆丰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