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黄帝内经》告诉人们的养生法则包括哪些方面?(一)

已有 11157 次阅读 2008-8-1 21:05 |个人分类:张焱讲养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内经, 养生法则

可以说,《黄帝内经》全方位的提出了关于人类养生的重要法则,认为养生要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这些法则紧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涉及到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

(一)法于阴阳即养生首先要懂得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自身的阴阳。这是在中医“天人相应”观指导下提出的整体调摄原则。因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高级智慧生命。中医强调: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和协统一的整体,互相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总是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也必然会相应地反映出来各种不同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这种自然变化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联就叫做“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因此,人类要不断的认识宇宙间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存环境变化与生态节律,认清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才能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顺利的生活、生存下去。然而,无论自然现象如何复杂多变,自然规律如何不以人的意识转变,大千世界万物如何纷杂多样,……却都不出阴阳之理。一切都可以用阴阳来统括。中国古代创立阴阳学说,并以此解释自然规律及世间万物,实在是中国古代先贤的重大发明和学说创见!是用归纳法从宇宙形成、万物初始的至高至宏高度一直到构成万事万物的至精至微过程的全面概括!认识到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与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根源。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对立、互根互用、互生互制、相互交感、相互转化的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是《内经》所阐明的阴阳基本概念,并且成功地将阴阳学说引入医学,提出诊治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的基本原则,从而使阴阳学说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1、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提出人体结构可以用阴阳来归纳,即外为阳,内为阴;人体外形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人体中的脏腑分阴阳,则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 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而人的形体及脏腑组织之间,无不存在着既对立又互根的阴阳关系。还从天人相应的角度,结合人体五脏各自的位置、通应关系及功能特点等,对其进行了阴阳定性。强调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并由此阐述人的气质等,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灵枢·通天》)并在《灵枢·二十五人》中将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把人的气质分为二十五种,分述人体不同的体质与性格。这种用阴阳气多少概括人体气质类型的方法,为中医学中的体质学说的形成及因人制宜的治疗思想奠定了基础。

2、运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的各自所主的功能,叫做“阳化气,阴成形”,即阳性升散、主动,能够产生一切功能活动;而阴性凝聚、主静,能够生成一切有形的物质。《内经》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机体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以人体的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则功能为阳,物质为阴。而人体功能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同时,功能活动又是物质能量的动力,体现了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等过程。说明人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则是体内物质代谢的主要形式,阴阳平和协调是人体健康的象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就是机体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互为消长和转化的过程。

而人体中最重要的是体内的阴精和阳气相互作用协调平和,这样,才能共同保护着人体,抵御外来病邪的入侵,生命才能维持正常。强调人体阴阳要与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协调一致,体现了《内经》重视人体自身阴阳协调人体与自然界内外阴阳协调统一的整体观念,这与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提出的关于“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康宁”的定义相比,其内涵完全相同。

3、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及指导诊治:《内经》认为阴阳消长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健康的保障,而阴阳消长失调,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基本机制。首先对导致机体阴阳失调的病邪进行阴阳划分,认为外来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异常气候变化、瘟疫病毒、病原微生物等都是属于阳,伤人也容易伤及人体的上部或外形等阳分;而由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激引发疾病的内在因素应属于阴,伤人也容易伤及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其次是概括疾病发生的病理变化,体内阴寒胜则阳气不足而致阳虚病,若阳热胜则会导致阴精不足而成阴虚病。体内阳胜,就会表现为发热,体内阴胜,就会表现为身寒,这是对疾病复杂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说明人体内阴阳的偏胜或偏衰,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在临床上,经常看到有的病人很容易上火,常表现为口腔粘膜溃疡、面背部痤疮、小便时灼热尿色黄赤、大便干燥、口干目赤等,问其饮食习惯,多与长期过食、嗜食辛辣等高热量食品有关,因为过于辛辣等大热食品均属阳,食入量过多就会导致人体内阳热偏胜,相对而言阴精就会不足,况且辛热食物也容易导致出汗而损伤津液,由此造成阳胜阴虚,导致体内的阴阳平衡破坏,表现出各种病症。尽管症状、脉色等临床表现千变万化,但是都要依靠阴阳来概括,因此阴阳是中医诊察分析疾病的总纲领,并据此确立治则和治法。一方面要顺应四时阴阳对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因时制宜;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地域环境、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其次,还要根据人的体质、性格、禀赋等不同,因人制宜。强调治疗的根本目的是协调阴阳,以恢复阴阳的平和协调关系。

4、运用阴阳学说指导养生养生的目的,就在于保持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被破坏。一方面强调要“法于阴阳”,顺应天地自然界四时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整人体的阴阳以保持平衡状态不被破坏;另一方面强调要通过调摄精神、节制饮食、起居作息有规律、减少嗜欲等养生方法,保持人体自身阴阳的协调平衡以实现健康长寿,祛病延年。

到底如何做到法于阴阳呢?首先,必须客观正确的认识自然规律,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及寒暑季节的更替,适时养生,才能够有效的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抗病能力,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根据一年四季中阴阳变化规律及气候变化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分别论述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养生法则。(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33948.html

上一篇:人类的自然寿命到底应该是多少年?
下一篇:中医学不仅仅是治病的医学,更是探讨怎么让人不生病的学问!
收藏 IP: .*| 热度|

1 张成岗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