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ti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tisheng

博文

健康饮水科普知识一:我国古人的健康饮水观

已有 5116 次阅读 2017-8-19 00:2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水为万化之源”。就人的生存而言,整个生命周期都离不开水。人类的疾病、健康与自然环境尤其是水源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我国几千年古老文明中,古人对饮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被后人尊称“药神”的唐代名医孙思邈(541年-682年)在其《千金翼方》中提出“夫天生五行,水德最灵。浮天以载地,高下无不至。润下为泽,升而为云,集而为雾,降而为雨,故水之为用,其利博哉。可以涤荡滓秽,可以浸润焦枯,寻之莫测其涯,望之莫睹其际,故含灵受气,非水不生;万物禀形,非水不育;大则包禀天地,细则随气方圆。”

大家都知道“水土不服”这个词语,其中就可以透露出饮水或饮食与人体健康尤其是与人体肠胃之间的关系。而且,古人也已很早的认识到了某些地方流行病的发生与当地水土质量之间有密切关系。《吕氏春秋·尽数》中提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这句话的意思主要就是说,在水轻的地方,常多出秃头和患大脖子病的人;在水重的地方,常多出肿腿和不能走路的人;在水甜的地方,常多出仪容端庄、美丽的人;在水辣的地方,常多出长恶疮的人;在水苦的地方,常多出鸡胸、驼背的人。而晋代嵇康(223年-263年)在其著作《养生论》中也有“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意思就是生活在山区的人,颈部易生瘿(甲状腺肿大);生活在晋地(主要位于今山西省)的人,牙齿易变黄。用今天的科学语言来说,阐述了水中的碘和氟等元素含量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即缺碘易患有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氟含量过高则引会起牙齿发黄(氟斑牙)。至今山西省仍是我国主要的饮水型氟中毒流行地区之一,与其地下水中含有较高浓度氟化物含量有一定的关系。根据统计资料,在2007年仍有225万人因饮用高氟地下水得氟斑牙。

古人对饮用水污染也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已注意到饮用水一旦受到污染,则有可能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流行,危机人畜生命安全。在明代李时珍(1518-1593)著作《本草纲目》中记载“陆羽云:凡瀑涌漱湍之水,饮之令人有颈疾。颖曰:昔在浔阳,忽一日城中马死数百。询之,云:数日前雨,洗出山谷中蛇虫之毒,马饮其水然也。”霍乱则是一种与饮用不洁水源引发的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饮食不洁,误进腐馊变质之物,或贪凉饮冷,恣食生冷瓜果,暴饮暴食,最能损伤脾胃,清浊混淆而成霍乱。《类证治裁·霍乱》说:“霍乱多发于夏秋之交……饮食生冷失节,清浊相干,水谷不化。”《霍乱论·总义》说:“若其人中阳素馁,土不胜湿,而饮冷贪凉太过,冷则湿从寒化,而成霍乱者亦有之。”

“流水不腐”,流动的水才可作为饮用水源。陆羽(733年-804年)在《茶经》中论煮茶方法时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认为山水最好,其次为江水和井水。山水则分为泉水、光涌翻腾之水和流于山谷停滞不泄的水。饮山水,要拣石隙间流出的泉水。“溪河急流汹涌翻腾之山水勿食,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停滞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期间,饮煮可决之,以流其亚,使新泉涓涓然酌之”。主要含义为山谷中停滞不泄的死水,经酷烈火热的夏季及冬霜,以及潜居于水中的龙蓄毒于水中内,这种水取饮前,先要疏导滞水,使新泉涓涓流入,方可饮用。“其江水,取去人远者”。因离人远的江水比较洁净。“井,取汲多者。”因汲多者则水活。

李时珍提出“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日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其将水源分类为雨水、露水、腊雪、夏水、激流水、井泉水、醴泉水、温泉水、山岩泉水等,明目多达四十余种。他认为,饮用或入药疗疾,以清洁的地面流水和井泉水为佳,但须注意地质因素对水质的影响,即“其源泉远清冷或山有玉石美草木者为良,其山有黑土毒石恶草者不可用。”即说明藏美玉之山泉,其水质好,饮之有益于健康。“井泉,地脉也,人之经血象之。须取其土厚水深,源远而质洁者食用可也。”说明了饮用水必须是洁净而无污染的,对于已受污染之水,必须净化处理,否则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井要求深挖以取地底流泉,其质地方纯。同时也介绍了饮水的简单净化处理的一些措施,提出:“凡井以黑铅为底,能清水散结,人饮之无毒。人丹砂镇之,令人多寿。”若“雨后水浑,须擂人桃杏仁搅之。”

人离不开水,古人尤其是古代医学家们对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是几千年古老文明中健康饮水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后人的饮水文化和养生之道提供了知识借鉴。


(了解更多的健康饮水科普知识,请关注本人公众号“玉泉路水博”或“YQLSBO”,下回更精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9137-1071720.html

上一篇:一位博士的回乡思考:回家的路在哪?
下一篇:健康饮水科普知识:饮用硬度高的水真的不利于健康吗?
收藏 IP: 210.78.14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