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的一篇小影评,关于《摔跤吧,爸爸》
从摔跤战场看诗意王国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泰戈尔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基塔和芭比塔的真实故事诠释着这两句诗。
两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活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成长在一个连买鸡肉吃都要爸爸讨价还价、耍嘴求人的家庭里。她们和所有印度普通女孩一样,喜欢好看鲜艳的沙丽,喜欢吃街角的油炸小面球,喜欢在额间贴好看的吉祥痣,喜欢在同学聚会上又唱又跳。然而,自从爸爸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之后,他便“强权”地把这一切的“花里胡哨”全都“清除”了、“扼杀”了,剩下的只有:训练,训练,训练!
爸爸训练的,除了她们的体格,更是她们的精神。
爸爸训练她们最基本的一点,是坚韧。这种坚韧是在沉重的训练中步履不停,这种坚韧是在遭遇强敌时毫不退缩,这种坚韧是一招一式的百遍苦练,这种坚韧是拖着疲惫的身躯仍能坚持向梦想冲刺的决心和信念。这既是在锻炼作为摔跤运动员最基本的素质,更是在为她们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打下坚实基础。
爸爸更训练她们敢于挑战的勇气和胆魄。女孩练摔跤,最大的压力或许并不是来自这项运动本身,更多的压力是来自对于印度数千年来世俗文化中男尊女卑传统的不甘和颠覆。爸爸为了女儿的未来,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基塔和芭比塔也在爸爸的精心引领守护和培育下,从最初为练习摔跤感到丢脸,到不畏别人的冷嘲热讽、仍然坚持训练,再到最后取得冠军胜利,她们用实力让所有不屑或是质疑的人哑口无言。这种处变不惊、我自是我的心态,是爸爸带给她们漫长人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
当然,爸爸训练出的,更是她们独立的女性人格。在印度这个传统的社会中,这无疑有着巨大的现代进步意义。她们虽然丢失了穿花裙子的机会,但是她们代表女性穿上了为自我而战、为国家而战的战袍;她们虽然没有了女孩子的曼妙身姿,但是她们拥有了为女性发声的力量;她们虽然剪去了长发,但是她们却可以在竞技场上挥洒汗水,书写力与美的诗歌;她们虽然与家乡看似安逸轻松的家庭生活告别,但是却站上了世界的大舞台,金牌、鲜花、欢呼... ...都是她们胜利的歌。
基塔和芭比塔一开始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正是一路艰辛的打磨和历练,让那令人瞩目的荣光照耀在她们身上,让那最好的一切都向她们涌来。
这般成长的故事,有眼泪流淌,有汗水挥洒;有告别,有迎接;有赢,也有输;这是一首英雄的诗。
“上帝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
——泰戈尔
爸爸在“创造”基塔、芭比塔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他自己。
爸爸对于两个女儿的培养,一开始或许只是对自己未完成梦想的固执延续;但是从他下定决心的那一刻,就不再是那么简单。他要的是女儿自我潜力、自我价值、自我人生的实现,他要的是女儿成长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英雄,是为整个印度带来荣光。在打定心思迈出那一步之前,他久久不能从半途而废的摔跤职业生涯阴影中走出,终日抑郁不快;在决定开始培养女儿们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旧的他,而是一个真正的传奇父亲,是一个梦想的追求者、践行者、实现者。
“少女呀,你的纯朴,如湖水之碧,表现出你的真理之深邃”。
——泰戈尔
《摔跤吧爸爸》虽是一部体育英雄的传奇传记片,但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却是基塔、芭比塔少年时代,每日早起训练时分,在初升太阳的暖红色里、在河畔乳白色的浓雾里,她俩奔跑的身影,那是两位少女为了梦想和使命奋力拼搏的场面;那般安静,那般简单,那般有力,那般美。
《摔跤吧爸爸》无疑是一部以力量为主调的电影,摔跤战场也从来都是实力的角逐;但是摔跤战场却也从未缺少过诗意。诗意,是印度这个古老民族骨子里的东西,她是精神的浴火成长,她是梦想的追逐实现,她是困苦中更显热血的奋斗!
我听见号角一般的歌声从河畔升起,那是你胜利的声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