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一篇博文《比人还长的寄生虫》,非常感谢博主的科普。猪带绦虫在我国可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养殖业是个体经济,连茅圈在农村比较普遍,所以猪带绦虫非常容易完成其生活史。但随着养殖业的变化,养殖方式的改变,一个非常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逐渐下降,直至目前在肉品检验中几乎查不到,这样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对一些疾病的控制,疫苗很难研制,无法用疫苗控制的背景下,切断其传播途径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措施,只要下到功夫。猪囊虫现在在河南肉联企业已很难查到,但屠宰加工业对囊虫检验仍然是必检项目,在一些偏远地区,猪仍然散养的山区,还会囊虫检出。彻底防治这个病仍需一段时间,或全部集约化养殖,或散养科学化。过去的囊虫病医院现在都改换门庭了。另一个仍然存在着严重威胁的寄生虫病,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旋毛虫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威胁。前不久因为过桥米线,美食协会和方博士曾经有博文争论。旋毛虫是不易用肉眼看到的寄生虫,旋毛虫是多宿主病原,一种宿主既是中间宿主,又是终末宿主。猪感染旋毛虫来源众说纷纭,过去曾有老鼠来源说、泔水来源说等。猪吃入旋毛虫幼虫包囊之后,在肠道内很快发育为成虫,大约1周左右,雌雄虫交配之后,雄虫死亡,雌虫直接产出幼虫,属于胎生寄生虫,实际上其虫卵在雌虫子宫内孵化出幼虫。幼虫钻入肠道粘膜,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肌肉,一般情况下运动量大的肌肉虫体往往最多。但虫体对猪致病力很低,绝大多数情况下猪症状轻微,甚至无临床症状,这样很容易进入屠宰车间。因为目前旋毛虫检疫仍然是肉眼检查结合显微镜压片检查的方法,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仍然不能适应屠宰企业的流水线操作。虽然研究几十年,但没有一种方法能替代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检验方法,从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科研是如此脱离生产,或者说我们的科研考核和科研资助体系与生产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当然不仅仅是旋毛虫方面的项目。或许与免疫学理论的发展有关,存在着理论缺失,不能很好地指导应用性研究。但人如果误食仍然有活性的幼虫包囊,这种包囊大约0.2mm,肉眼难以识别。人摄入后,在人体内快速繁殖,出现严重症状,初始类似感冒,之后肌肉酸疼,影响到呼吸肌则最终死亡。曾经有多次暴发,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河南郑州因为冬至吃水饺者众多,一饺子店水饺煮时间短,其内虫体没有被杀死,当日感染者过百人,一时谈肉色变。
自HIV出现之后,一些本对人无甚影响,或者不易感染的病原,在免疫力下降情况下成了常见病原,甚至致死性感染。这些病原多是原虫,原虫即相当于细胞,大小不一,有些小者仅5微米。这些机会性原虫多是水传或食物传播,或食源性病原。在美国隐孢子虫感染每年大约有10万个病例,最大一次水传暴发,40多万人感染,近百人死亡,一时引起全美国震惊,甚至影响到全世界。另一个病原是环孢子虫,美国和加拿大都有多次暴发,最后溯源查到是从危地马拉进口的木莓污染这种病原,停止从危地马拉进口木莓之后则这个病逐渐减少。笔者最近在几个城市调查,发现这个病比较普遍,而且季节性很明显。
啰嗦地写这么多,实际上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过去危害大病原随着条件改变,在逐渐降低,而新现病原,或重现病原危害性越来越大,有些没有可控制药物,或传播机制不清楚。食源性疾病将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不仅仅是寄生虫,O157大肠杆菌、李斯特杆菌或弯曲杆菌等,这些也会在我国暴发,可能已经暴发过,我们检疫检验部门没有弄清病因而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