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高考
高考是什么?高考的目的是什么?让我讲我还真讲不清楚,我到能感觉到高考是什么,高考的目的。高考最大的目的就是考一个好大学,大家都为这个目的而丢下其他,不顾一切为了考试,要考进大学,进了大学后,在大学里又是和高中全不一样的生活和学习,等还没适应过来要进入社会,问题就跟着而来,好像还没适应社会,这个问题现在就摆在我们的面前,最明显就是找不到工作。反正是大学毕业了,难道还能再学几年再进社会,而船已经到岸前。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是出在什么地方呢?我想中学难道就是为了学习那些东西,我们6年就干那些事情,这个6年我们难道不能干些其他的什么,难道高中就不能成为大学的预备,如果成为预备,情况又是什么样呢?我想现在面对的问题应该就会少些。
中学总共就那么几年,人的一生最宝贵也就那么多年,浪费几年,这个到没什么关系。但是年轻的一些性格的养成,以后就没机会改了,如果在年轻的时候用适合的教育教育好一个人,我想是那么的美好。
我想高考已经不符合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是有病在身,我们却视而不见。可叹天下的学子,天下的父母。费了那么大的劲,可能不能收获是什么,有时反而有害,是不是一种可悲呢!
转一些其他国家的中学教育:
中学毕业考13年磨一剑,大学宽进严出,毕业率只有30%到50%
德国 这里没有“高考”
|
图为德国中学生为能进入热门的大学专业发奋学习。 |
本报驻慕尼黑记者 吴筠 引言 经常有朋友问,德国最好的大学是哪一所?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大、海德堡大学、亚琛工大各有各的长处,你很难一言以蔽之,说哪所大学在德国排第一。即使是德国媒体制作的大学排行榜,也是以专业作为标准来排名的,综合排名并没有多少人看重。这,才是德国的高等教育现实。 作为传统欧洲大陆高等教育系统的代表,德国的高等教育以及其入学制度,都和国人所熟悉的英美系的架构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这里没有“高考”,学士和硕士学位制度都是近年来才逐渐普及的;大学执行的是彻底的学分制,也就是说个人完成学业的年限可以自行掌握;大学里多大年纪的人都有,拖家带口抱着孩子读大学的也不在少数;德国大学执行宽进严出制度,各所大学的毕业率在30%至50%之间,无论是德国人还是外国人,对这样的实际毕业率都有点惨不忍睹的感觉。 而这一切,都和一般国人概念中的大学,有一定的差距。 德国并没有“高考”这回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进入大学就是件容易的事情。每年想要进入知名大学王牌专业的学生们,同样竞争得头破血流。由于存在医科等热门专业录取人数配额制度,德国中学生的头上同样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想要进心仪的热门专业,不仅需要令人刮目相看的中学毕业考试成绩单,最好还能有足够优秀的海外交流学习经验和出色的实习表现。 在这场高等教育竞争的另一端,德国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体制,为那些不愿意从事枯燥理论学习的学生们,提供了另一条成才之路。需要指出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是国人一般理解中的职业教育,而同样是一种替代高等教育方式——无论是“双元制”与企业生产实际直接挂钩的学习,还是进入职业技术学院接受为期两年的培训,培训出来的学生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接受这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必须具有文理中学毕业文凭或者同等学历,因此这种职业教育与我国的高专高职更为接近。 分水岭从五年级开始 要想了解德国人怎么上大学,就必须从他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着眼。德国的初级教育体制就和中国有着不同,孩子6岁或7岁开始上小学,经过4年的学习之后,根据各自的成绩和学习表现,会被分入文理中学(Gymnasium)、实科中学(Realschule)以及九年制中学(Hauptschule)。进入文理中学的孩子,以后成为天之骄子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会选择在18至19岁中学毕业后,通过难度颇大的中学毕业考,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并申请进入大学;而实科中学的学生则在16到17岁就可以毕业,其中成绩优秀的一部分人可以申请转入文理中学,从而圆自己的大学梦,而更多的人则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开始边培训边赚钱;而九年制中学的学生16岁就能毕业,他们理论上也存在可以转入文理中学的可能,但是由于之前的课程难度差距与文理中学实在太大,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很明显,当一个10岁的孩子读完4年级时,就要由老师和父母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甚至足以完全左右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时机。也正因为此,这种分流制度在德国受到了多方的批评。尽管从促进社会就业角度来说,这种早期分流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保证了社会各种工种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入。但是如此过早地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命运,这一点令很多家长和孩子感到不满。特别是那些大器晚成,小时候特别贪玩的孩子,往往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被分入了九年制中学,就几乎再也没有上大学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德国教育制度的一大败笔。 中学毕业考过关不容易 对于那些顺利渡过4年级这一关的学生来说,文理中学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混的。几乎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会提醒只上半天课的学生(德国中学学制如此,主要课程集中在上午,下午为选修课),不要过分贪玩,13年级的中学毕业考(Abitur)不是那么容易的。 真正的考验,从第11年级就开始了——进入了文理中学的高年级阶段,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转而采用课程制,由学生自行选择其学习课程与重点科目。与之前不同的是,此时学生修习的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长课程,而不再是单纯的兴趣选修,这两类课程也将对中学毕业考试造成重要影响。 按照德国各联邦州的不同规定,文理中学的课程设置也略有不同,但总体上来说是非常接近的。必修课程包括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数理与科技、宗教、体育等,选修课程通常即为大学各学科的基础课程或入门课程。学生必须从必修课程中选择两门或两门以上作为专长课程考试项目,而选修课程中则包括了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课程,这些将可以作为基础课程考试科目。按照各州不同规定,专长考试科目其中一科必须为语文、数学或自然科学。而中学毕业会考的总科目,根据各州不同规定,共考四至五门学科,必修课程中选择两门作为专长课程,再另加两门基础课程。 光是听规则已经够让人头痛的了,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和孩子一起认真研究厚厚的那一本《中学毕业考说明手册》已经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难怪记者认识的德国家长都说,其实大学教育从准备中学毕业考就开始了,过不了这一关的人,是绝对不可能适应极为偏重理论化教育的德国大学的。根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数据,2007年德国中学毕业考的通过率为69.9%,而实际上只有那些在毕业考中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才有机会上名牌大学,因此这一次无声的竞争其实足够激烈。 申请大学日子难熬 好不容易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还有更加严峻的任务在前面——如何在申请材料中,说服每天都要处理如山的同样表格的评审委员会,以获得自己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是每一个准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压力。德国采取的是各所大学自行招生的制度,除了部分热门专业如医学、企业经济学、心理学由专门机构分配部分学习位置之外,其他情况下大学都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这听起来不错,但是对于申请者来说,往往未必如此。以前,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采取这样的申请策略:利用各家大学不同的申请截止期限和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期限,手握数份录取通知书,既不拒绝也不接受,等着自己心目中最想去那所学校的回音。这也就意味着,可能到了开学,学校会发现有不少获得了录取通知书的学生,结果并没有来报到,这就白白浪费了当年的招生名额。 如今的大学也学乖了,把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日期尽量拖后,或者有意与其他大学设定的日期接近。这样申请人就不得不很快做出决定,否则就会错过入学的机会。德国大学分为夏季学期和冬季学期,分别为每年的4月和10月开学,而大部分的入学通知书会在上一个学期结束前寄出,从寄出材料到收到回信这段等待的日子也是一种煎熬,其焦急心情和看高考发榜异曲同工。 (本报慕尼黑6月3日专电) |
废除全国统考 各校自设考场
菲律宾 择校考忙坏考生
|
菲律宾高中生毕业前合影留念。 |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卢山 每年8月的第一个周末,位于马尼拉东北部郁郁葱葱的菲律宾大学校园内,总会一夜间冒出许多临时搭成的小食铺,他们的顾客很有针对性——那些在考场外翘首以盼的考生父母或亲人。校园忽现炊烟袅袅,这独特的一幕已成为菲大的一道风景线。 对于考场内挥汗如雨的考生来说,他们正在接受的也许是人生最大的挑战之一——菲大入学考试。在菲律宾大大小小3000多所大学之中,这座大学的门槛非常高,考试也被认为是最难的。 择校考试 如同赶场 在菲律宾,自从1994年废除全国统一高考之后,上大学不仅可以择校,也可以择考。每年五六月间,各高校就开始接受考生报名,一直持续到6月底,各大学的报名条件、考试科目则各不相同。到了8月份,各大学就自设考场迎接前来应考的青年才俊。这个时候,最忙乎的就属考生了,如同赶场一般,考完这家考那家。 对于这种择考的模式,考生们如何感受?一位菲律宾同行的儿子纳瓦罗去年刚刚进入菲大读法律专业,他对记者说,那个夏天他一共参加了4个大学的入学考试,把全国最有名的菲大、雅典耀大学、德拉萨尔大学和圣托马斯大学考了个遍。回头看,一校一考的确很累,因为每个学校的测试重点、考题风格差异明显,都要做针对性的准备。但这种择考的优势也显而易见,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多头出击,广泛撒网,在收获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之后作出选择。“其实我也考取了雅典耀大学的法律专业,尽管那是培养出‘第一先生’迈克·阿罗约和许多部长的摇篮,但我感觉还是菲大的氛围适合自己”,纳瓦罗很有主见地说。 开门办学 门槛不低 在菲律宾大学的网站上,可以清楚地查到该校对报考学生的条件要求:一,任何经菲律宾教育部认可的中学之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二、任何外国高中的毕业生;第三,任何经“菲律宾教育定级考试”确定有能力接受大学教育的个人。应该说,上述标准是十分宽松而有包容性的,对外国学生也做到了一视同仁,可谓是“开门办学”。但和中国高考不同的是,菲大有一条规定:凡是参加过“菲律宾大学入学考试”者不得再次参加,因而在这里绝不可能出现“范进中举”的情况,一次考试未通过者惟有望门兴叹。 每年,都有大约7万名青年怀着理想前来报考菲大,他们将经过5个小时的紧张测试,课目包括英语语言能力、阅读理解、数学和科学等。这些人中只有约1万名幸运儿能够拿到录取通知书。成绩的确定则体现了“学考兼优”的思路,入学考试成绩占六成,高中成绩占四成。名列前50的优秀考生可以享受学费全免的待遇,而且能得到交通、书费和生活津贴。 尽管菲大之于菲律宾如同我国的北大,向往者众多,但这所大学一向具有一种平民气质,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在全国也首屈一指,所以考取它的难度并不是最大的。一些规模较小但专业吸引力大的高校,如菲律宾理工大学,要拿到它的录取通知书就需要更出类拔萃一些,因为每年报考的8万多人中只有8000人如愿以偿,录取率不足10%。 入学考试 人人平等 对于非常发达的菲律宾高等教育而言,菲大和菲律宾理工大学等只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登上它往往意味着抓住了未来前往美国名校继续深造的机遇,由此将踏上一条令人羡慕的人生之路。但在就业形势十分紧张的菲律宾,大学文凭是找份体面工作必不可少的敲门砖,甚至连走向海外成为菲律宾“名片”的菲佣,大多数也都具备大学学历。菲律宾的大学教育,则主要是以金字塔的塔基——各种小型大学为依托的。 据统计,在菲律宾全国3000多所大学中,只有约900所获得菲律宾教育部拨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重点大学”,其余2000多所则是规模较小的私营大学或学院。但学校虽小,进去念书一样要考,这就是菲律宾大学在入学考试中始终坚持的“平等第一”,不管庙大庙小,无论王子庶民,都没有免试一说。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菲律宾当代民族英雄、世界拳王帕奎奥。这位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2007年在他的家乡棉兰老岛报名参加了一次“高考”。平日纵横拳台的帕奎奥和普通考生一样拿起笔,在达迪安加斯大学两个小时的入学考试中,接受了数字推理、心理能力和口头表达等课目的测试。达迪安加斯大学校长表示:他很尊重拳王,同时也尊重希望进入这所大学学习的其他普通青年。 统一高考 难以恢复 事实上,菲律宾曾经有过非常完善的全国统一高考——“全国大学入学考试”(NCEE),它始于1974年。当时的总统马科斯认为,有必要设立NCEE,以加快形成全社会青年的分类成才体系,从而增强菲律宾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当时,通过NCEE考试的青年可直接进入各大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落选者则开始接受为期两年的职业教育,将来有可能成为海员或技术工人。 1994年,时任菲律宾教育部长罗克决定正式废除NCEE,但他的理由却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罗克声称,NCEE的存在剥夺了所有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梦想。正是在这种“全民大学论”指导下,菲律宾进入了无全国统一高考的时代,各个大学开始自设考场。 罗克的决定当时就引起了很大争议。近年来,许多菲律宾文化人指出,菲律宾高校的整体质量与1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倒退,他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之一,就是缺乏标准一致、严肃而充满竞争的全国统一高考。 2006年,菲律宾教育部推出了一种“全国大学测评考试”(NCAE)。虽然也顶着“全国”两个字,但NCAE和NCEE的功能却绝不相同。根据菲律宾教育部副部长维尔玛的说法,NCAE旨在为高中毕业生提供一个应选择哪种大学专业的参考,而不是以“分数论成败”。说到底,这个考试对学生今后能否上哪所大学起不到任何作用,学生还是要参加各大学单独组织的考试。某些提倡尽早恢复NCEE的人士由此嘲讽道,NCAE如同一个“橡皮图章”,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全国统一高考的废、立争议越来越大时,2008年10月教育部长拉普斯表明了菲律宾政府的立场:不考虑恢复NCEE,因为NCAE与之相比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能够促进每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核心能力。看来,统一高考想重返菲律宾,还真难! (本报马尼拉6月4日专电)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