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说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jiuqing

博文

中国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应向诺贝尔奖借鉴什么

已有 3481 次阅读 2015-1-12 08:23 |个人分类:科技政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奖励

中国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应向诺贝尔奖借鉴什么

大凡对诺贝尔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很多获奖人获奖时年纪轻轻,原因是他们在更年轻时提出了重要理论或者得到了重要发现。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是,劳伦斯·布拉格因为X射线晶体结构的开创性工作,25岁时就和自己的父亲亨利·布拉格一起登上了物理学的最高领奖台。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三个获奖者虽然年龄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做出杰出科学贡献的时候,都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他们获奖的时候,都还没有获得正高级职位。

   197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3个人,一半的奖金给了两位来自企业的科学家,一位是IBM公司沃森实验室的的江崎玲於奈,一位是通用电气公司的贾埃沃因为他们分别发现了半导体中的隧道现象和超导体中的隧道现象;另一半的奖金给了英国剑桥大学的约瑟夫森,因为他做出了超导电流穿过隧道壁垒的理论预言。

   江崎玲於奈1925年出生于日本,32岁那一年研究半导体,首次观察到了负电阻现象,即隧道效应。利用隧道效应,江崎研制出一种新型半导体器件—隧道二极管。这种二极管具有独特而优异的反向负电阻特性,可在开关电路、振荡电路、微波电路以及各种高速电路中获得广泛应用,成为现代电子技术中最重要的器件之一。1959年,江崎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60年,江崎移居美国,在IBM公司沃森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贾埃沃1929年生于挪威1956年他以合同工作六个月的方式,到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实验室,负责有关热流的研究项目。合同期结束后,贾埃沃加入到了固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并同时选修一所高校的高级物理课程。1959年,他发现铝-氧化铝-铅薄膜在温度很低时,可以观测到一种特殊的现象:当铅从正常态转变到超导态的时候,电流与电压特性会发生显著变化。贾埃沃猜测这种现象可能是超导体中的单电子隧道效应。他在随后的重复实验都测到了超导体-绝缘体-超导体中的负电阻特征,确证了超导隧道效应,便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1964年,贾埃沃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学位。

约瑟夫森1940年出生于英国,1960年在剑桥大学学士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师从固体物理学家皮帕德。1962年,约瑟夫森从理论上作出预言,对于超导体-绝缘层-超导体互相接触的结构,只要绝缘层足够薄,超导体内的电子对就有可能穿透绝缘层势垒,产生如下效应:在有限的电压下,既有直流超导电流产生,也有交流超导电流产生;在零电压下,有直流超流产生,这一电流对磁场非常敏感,磁场加大,电流将迅速减小。这一效应后来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他的这篇理论论文以“超导隧道中可能有的新效应”为题,发表在《物理快报》第一卷第七期上,因为这本新创的期刊不收任何版面费。随后,更多的理论论文和实验论文都证实约瑟夫森效应的正确性。1964年,约瑟夫森获得博士学位。

不以年龄大小、学位和职称高低、资助项目来源和经费、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数量,来评价科学发现的价值,获奖者也无须提交任何个人申报材料和资格审核证明材料,这是百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颇少争议、能够真正颁给名副其实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家的原因。这一点恐怕是我国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最需要借鉴的。

(原载:2015年第1《中国科技论坛》卷首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2-858615.html

上一篇:李侠老师的科技工作者排名为何招来批评之声
下一篇: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修改建议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11 罗德海 刘立 陈楷翰 邹谋炎 刘学武 杨正瓴 张伟 张德元 樊文强 Majorite Wanmingf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