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学术哲学的邀请—不胜学术的优雅

已有 2408 次阅读 2023-7-30 13:15 |个人分类:应如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哲学的邀请(66不胜学术的优雅

这是新冠肺炎过去的第一个暑假,此刻外面正在下着大雨。据市气象部门预报,这是受台风“杜苏芮”影响的。我从小就喜欢下雨,因为下雨不用下地干活,虽然我从小几乎没有怎么干过农活。大部分时间都是我爸妈还有姐姐务农的时候,我在树荫地下玩,或者看蚂蚁,或者玩草棍。

小时候记得有一次下大雨,爸妈和我躲在驴车下面避雨。那时候没有什么正式的雨衣,都是化肥袋子一叠,就披在头上做雨衣了。据我妈妈说,从那次大雨以后,我几乎不跟着下地了。有一次,我妈妈下地回来,看见我坐在大门口的门墩上睡着了,把我妈妈心疼坏了。那时候应该没有偷小孩的,那时候应该治安还可以。后面就尽量早回来了。我从小几乎是我二姐把我带大的,这是我妈妈说的。因此,我二姐一年级还晚上了一年。

所以,疫情之前我去温州交流的时候,那边的朋友说正是梅雨季节,比较潮,一般人适应不了。我心里却特别高兴,仿佛触发了心里的情绪自动开关,乐见其雨。

疫情过去了,这个假期几乎都已经预约出去了。这三年疫情,几乎都是在书房中度过,我的书房名曰:应如室。取自于宋·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修改了一下,即“我见学术多妩媚,料学术见我应如是。”

在这种斗室中,既坚守学术或者精神的栖息地,撰写着自己喜欢的学术专著,又对知识生产和研究方向,保持一种冷静审视的态度。其实想想,人的一生能够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坚持自己的学术信念,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我喜欢自然的雨声,不似班得瑞的天籁之音,就是这样不经人工修饰和演绎的自然雨声,它可以唤起我对学术的叩问,辨析学术思想。我甚至可以陶醉于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学术随笔的表达之中。这是一种自我表达或者关注学术与人生的形式。

或许常有人语:学术不等于人生。但是学术的投入使得我的内心充盈,或者可以平静心灵,于治学于人生或许都不无好处。或许学问和人生之间不能画等号,而更多人或者将学术作为一种职业工作,这样可以解决很多人内心深处学术与人生的矛盾。而人生的意义和乐趣不只体现在这些学术论文上,而是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变为有学问有理想有情趣的生命体,而不只是造论文的机器。这般,学术以外的乐趣,不只是一种调剂精神的休息,而是人生中同样很有意义的部分。我想这是我的精神上的自我调整和自我解脱。就如同听着窗外雨声的心境一般。

这种“感时花溅泪”的心境,更是一种学者的人间情怀。人文社科无时无刻不受社会人生的刺激与诱惑,学者的成长经历、人生阅历等都会直接影响其研究的方向与策略。不过,由人生体验而来的理解和感悟,对学者来说何其宝贵!这或许就是学术敏感度的形成。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

在学术中,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那里有一泓思想的清泉。在那里,我可以追求生命的纯净与从容,而又充满创造的活力和灵气。所以,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不断完善、不断呈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者对自己的学术立场有所调整与发展,对自己的学术观点有所修正与完善,同时也会有新的学术思想涌现与形成,这正是体现了学术的生命力,而自我凝固、自我封闭、自我僵化从根本上是与最强调创造性的学术相背离。

或许,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既坚守自己的学术立场、观点与方法,又相互质疑、争论、论争、补充与吸取,在自己的学术栖息地中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境,这是我所期许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1012-1397210.html

上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出走的学术
下一篇:青县忠义堂姚氏宗属之辩
收藏 IP: 218.69.66.*| 热度|

5 池德龙 宁利中 王飞 杨正瓴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