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学术哲学的邀请(18)——质性研究是否需要接触并了解哲学

已有 2037 次阅读 2020-12-29 22:42 |个人分类:应如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哲学的邀请(18)——质性研究是否需要接触并了解哲学

“做质性研究是否需要接触并了解哲学?”,我想这或许是大多数接触质性研究的人的困惑所在。我并不只知晓答案,为了探寻这个问题,我可以追溯问题的源头。对于质性研究中哲学的接触和探究,就我个人经验而言,不是为了哲学而哲学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而自然而然走向这个方向的。

哲学(philosophy)是由“热爱”(philo)以及“智慧”(sophy)组成的,哲学就是热爱智慧,爱智者通常很好奇,喜欢问为什么。不同的哲学思维会让好奇者透过不同视角去问“为什么”。不同哲学流派都是不同哲学视角的折射,都有自己的哲学信仰,而每个哲学观都有自己的本体论、认知论和方法论。就像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面华山派的剑宗理念是练习武艺应该更注重剑法,剑法高武功就高,内功是辅助;气宗理念是练习武艺应该更注重内力,内力高武功就高,剑法是辅助。这就形成不同流派或者学派的宗旨或要义。

在社会科学中,学派可以细分为不同的主义。一个主义通常有三种基本假设:本体论、认知论和方法论。本体论是最根本的精神,就是要了解“什么是真的?”,就是去理解什么是真实的,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一生下来感官就被周围的环境以及成长经历所影响,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许多事物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时候,我们也就接受了这些理所当然的现象,也就渐渐忽略了现象的本质。不去思索本体,容易形成盲目。检验本体论的目的,也是提醒研究者去反省自身可能的盲区。了解研究者内心深处认定什么是真的,是反思本体论的重心。研究者需要明白自己在研究中秉持的理念或者视角,同时也是隐喻自己可能会有认知偏差或者偏见。

本体论之后是认识论。当研究者知道存在认知偏差后,下一步就是需要了解自己如何形成“知识”的。亦是研究者是由从哪里获得知识,形成自我认知。

当研究者形成自我认知观时,这个认知会影响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或者会形成“剑宗”或者“气宗”的认知,以所在的“剑宗”理念去判断“气宗”的理念,或者以“气宗”的理念去判断“剑宗”的理念。

质性研究的诠释主义所说的“经验”与实证主义所倡导的“经验”是不同的。实证主义强调的经验是以客观的立场来分析现象。研究者是观众,是不可以跳下去游泳的,不可以参与到所观察的现象中,以免破坏现象。对诠释主义而言,真相是藏于人们内心的,诠释主义所指的经验是强调研究者要通过参与去深刻刻画描绘出人们的经验,让真相自然呈现或浮现而出,而不只是观察,需要跳入到水里去。

正如在进行质性研究过程中,了解了研究者背后所隶属的哲学范式或者秉持的哲学理念,才能更好地了解研究者研究的“是什么?从哪来?到哪去?”。而恰恰了解了研究者的哲学范式和哲学理念,才能清楚其研究立场和研究视角,这样可以发现其价值,明晰其认知偏差,而不至于盲目崇拜与盲目跟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1012-1264799.html

上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17)——超越学术经验的思索
下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19)——我的生活始于学术,终于学术
收藏 IP: 220.114.70.*| 热度|

2 李玉辉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