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漫谈刘超老师讲座

已有 2660 次阅读 2019-10-13 23:06 |个人分类:应如室|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刘超, 讨论, 用户画像, 深耕, 交流

漫谈刘超老师讲座

20191013上午9点,在主楼E802,刘超老师举办了本学期开学之后的第一场“食品供应链研究的设想与思路研讨会”。

刘超老师说他本来想和几个硕士研究生进行小范围的交流,结果幸亏慕静老师发到群里,才促成了我参加此次研讨会,感谢慕老师,感谢刘超老师。我数了一下,参加研讨会的硕士研究生共14人,算上刘超老师,共3个老师参加。

昨天下午同样在E802,天科学社代文彬老师组织学社活动,由余冬根老师讲他的教育部课题,我和刘超老师也参加了,并进行了交流。今天上午又是刘超老师讲,每次听刘超老师讲都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首先,刘超老师说这个研讨会来自于他的三篇小论文构思,一方面可以进行写作思路的讨论,另一方面希望大家自由交流,不要顾及老师和学生的身份,要平等对话。刘老师说这是初级想法,也是初步构思,大家放松心态、集思广益、自由发言和平等讨论。刘老师说他自己做科研不觉得苦,完全是热爱科研,有科研情怀,大部分是以“玩”的心态在做科研,是一种快乐科研模式,把科研梦想装在了心里。

其次,刘超老师开始进入研究主题,第一章PPT讲的是食品供应链研究的问题与途径。在讨论之前,刘超老师统一且区分了几个关键词:食品供应链、农产品价值链、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食品损失、食品浪费。刘老师随即谈到投稿问题,鼓励大家即便是国内投稿,也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写作,因为现在审稿人系统不一样了,大部分审稿人都有发国际期刊的经验和科研训练背景,按照国际标准审稿,所以即使是国内投稿,拒稿也越来越多,尤其强调的是投稿的趋势按照国际思路写作,将学术问题和国际接轨。

第二章PPT讲的是食品供应链现实背景。在现实问题中,刘老师画了一个图,用三个圆圈表示企业关心的问题、政府关心的问题、学者关心的问题。而且三个圆圈有交集,就是政府、企业、学者都关心的问题。刘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例如政府关心的问题: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升安全标准和监督频次,但是地方政府敷衍塞则,怎么办?(这不仅仅是管理学的问题,还包括社会性、政治学、法律、领导力……),而管理学者关心的问题变成:不对称信息下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防范机制设计(合同理论)。政府关心的问题可以按照政府咨询课题来处理,然学术需要有前瞻性,这就涉及到论文写作中选题难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从身边所思所想中发现问题,但是需要将所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这就需要学术积淀,发现问题并转变为学术问题。

第三章PPT是澳大利亚政府的食品供应链相关报告,并指出这为研究食品供应链产品分类理清思路,极为重要。这篇政府报告的图确实做得非常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食品分类及销售渠道的分类。

后面内容是食品市场趋势,刘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凝练思路,例如现在社会情境发生变化了,从人口学角度可以研究,社会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行为模式变化,这就是从生活细节中总结管理问题。这也需要挖掘相关文章,寻找学术机遇,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启发,从而找到研究问题。刘老师还进一步强调要关注国际权威期刊主编写的寄语、评论或综述类文章,这样可以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把握学术研究趋势。

然后,刘超老师又挖掘出研究问题及其现实意义,包括可持续及其现实意义、食品浪费及其现实意义、食品生产系统的生态属性与真实完整及其现实意义、安全健康及其现实意义四个部分。刘老师强调需要由现实意义挖掘出理论价值,有理论价值才是重点。这一部分刘超老师还提到如何引用参考文献,他说他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采取的策略是从新到旧、从后往前、从最新倒推回去,而不是从最开始到现在,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理论是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的,之前的理论有可能不足或者错误的,不能光引用错误的文献,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参考文献。刘老师还从审稿专家角度重申了参考文献的重要性,他说审稿的时候一看你的参考文献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圈内人。

接着刘超老师又指出寻找可能的理论贡献空间,例如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生产系统和消费行为的异质性等,并提出了用模型来刻画异质性和动态性。虽然是初步构思,但是其研究思路和研究逻辑跃然纸上,让我甚为钦佩其科研实力!

最后一部分又讲到稿件投稿到哪里,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尤其是提到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博弈模型、实证研究,而质性研究目前没有发现,这为以后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空间。

最后,我们开始了自由研讨,大概1150结束,将近3个小时。会上我和刘老师说我回来要赶紧把他讲的总结一下,记录下来,以免忘记了,尽快形成显性知识。在听刘老师讲座的时候,我也寻求切入点,我需要将自身的优势与食品供应链融合起来,而不是抛弃我之前的研究方向,只身投入到食品供应链中。听刘老师讲他挖掘研究问题的时候,我也迅速将其和我的研究领域融合,我想到食品安全知识可持续议题、食品浪费知识议题、食品生产系统的知识生态属性与真实完整议题、安全健康知识议题。

刘超老师这次讲座首先从讲座现场氛围谈起,其次对于食品供应链中的若干重要术语进行了精确的界定,然后从食品供应链的现实背景切入,以澳大利亚食品行业政府报告为例子,点明食品供应链中的产品分类及其销售渠道,之后要引入到食品市场趋势以及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挖掘出研究的实践动机。并由此,进一步引出食品供应链构成的新模式,然后寻找可能的理论贡献空间,找到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的议题,并可以进一步将其和异质性融合起来进行耦合研究,形成生产系统和消费行为异质性的研究方向。采用刘老师熟练的研究方法,通过建模刻画异质性与动态性,而不是仅仅是异质性。并且紧跟研究步伐,找到大数据驱动下的相关研究模型,进一步将研究主题引入到大数据背景中,从而又探索出有机食品与传统食品订货的异质性,然后针对目前研究的方向进行归类和区分,寻找与新的研究主题相吻合的研究方法,最后定位到目标期刊,针对目标期刊可以进行相应的写作风格界定和投稿。

这次的总结我尝试采用质性方法进行,首先我先将刘老师的讲座内容进行誊写,就如同是刘老师的访谈记录了,然后在进行材料加工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分析,包括进行归纳——抽取——用户画像,找到或者挖掘出刘超老师的研究理路和科研脉络,从而形成刘超老师学术研究的逻辑范式,这也算是我向刘超老师偷师学艺了,这也是将我的竞争情报所需应用到了学术偷学之中了。刘超老师虽未言明,然我却听者有心,自我挖掘。这就是学术当中我自己一直以来训练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往往隐性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我运用质性研究将其显性化,这样我就能将我所学知识管理、竞争情报、质性研究三维一体用来刻画刘超老师的研究理路了,也算是家常便饭或者再次练兵吧。

术语界定——寻找科研切入点(兴趣点)——寻找现实问题(从现象出发)——问题还原——学术提升——学术问题提出——国外研究跟踪——方法梳理——方法归总——模型筛选——模型微调——国外研究范式梳理——探寻研究动机——多层次动机呈现——勾勒研究主线——寻找理论贡献空间——基于现有方法刻画——模型继续筛选——模型微调——植入研究新生态——修正问题——修正方法——论文调整——目标期刊——创造自我学术生涯道路。

这是我通过这次讲座,按照刘超老师的只言片语提炼和刻画他的研究理路,假若我继续跟踪刘超老师一段时间,还可以继续完善和呈现出来,大家觉得可怕还是有趣?

我一直在想,科研的基础是将自己的研究首先应用于自身,先经己致用,而后经国济世。自己的研究需要先践行于自身,形成学术的行动化和价值化,否则自己都用不了,又何谈其他!

这就涉及到把学术作为终身事业,就要把眼光放长远,想一想现在做的研究十年二十年之后可以做什么,尤其是如果想在学术圈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一定要深耕于某一个领域,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想好做好。还要建立职业认同感,建立好自己的研究者身份,创造自己的学术生涯道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1012-1201788.html

上一篇:常与同好述争鸣,不与不知论长短
下一篇:百年南开,百年沉思
收藏 IP: 220.115.231.*| 热度|

2 郑永军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