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分享科研故事,激发潜在创造力

已有 3925 次阅读 2015-1-9 22:2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研论文, 科学普及, 分享科研故事

    最近在CC讲坛做了一次科普讲座,讲了一些我们在研究蜜蜂过程中的故事。当视频放到网站上,我看到有8000次点击或播放时,我已经感觉有些惊讶了。然而,这两天,该视频已经被播放了40.3万次。看到不同人提出了问题,有的相当专业,我真是出乎意料,也认真作出了回复!很显然,一些蜜蜂的知识,已经以故事的形式,走出了我们小小的实验室,进入了一部分年轻人的脑海中。

    传播蜜蜂的故事有一定的优势:1)蜜蜂犹如昆虫中的老虎,是一类人们很熟悉的类群;2)蜜蜂可以为人类提供蜂蜜。通过网站反馈和平常的交流,我意识到:人们熟悉的主要还是蜂箱中的群居的西方蜜蜂(1个物种),而大部分的蜜蜂却是独居的。中国现在已知的蜜蜂已经有1370多种,还有大量的物种还有待我们去发现。绝大部分的物种的生活史、行为、功能和它们与植物之间的关系还完全未知,等待更多的探索。

    现在的科研论文,一般要解决一定的科学或者技术问题。从期刊的角度,论文篇幅有限,格式有严格的要求,需要捞干的发表,面向的也主要是从事相同或相近学科的同行。因此,很多内容就只能去掉,或者作为附件。实际上,更多科研过程中故事、乐趣、辛酸苦辣,就在科研的最后阶段被遗漏。而论文后面的这些内容,和科学和技术术语、固定格式等相比,恰恰更加能够引起跨学科同行、公众的注意力,或可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时候我在想,当我们完成一篇非常重要的科学论文,发表在非常专业的杂志上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抽点时间将论文之外的材料整理一下,和公众分享这些更加有趣的故事呢?比如,我们和德国同行发表了蛛蜂用蚂蚁保护巢穴的研究论文。这个工作在浙江古田山开展,发表了一个新种及其保护巢穴的策略。相关的其它信息,均在媒体的关注下,传播了出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David Hu博士就写信希望来访,谈谈蚂蚁的其它行为学工作。公众可能不太理解新种的意义,但是他们很好奇在浙江居然还有新种发现。实际上,每年昆虫分类学工作者在这个区域发现很多新物种。但是,这样的信息绝大部分都在分类学专业杂志上封存着。再比如,我们对大型数据库GenBank中大量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基因数据的自动加工,实际上源自于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统分类学之间的巨大缺口导致的分类学信息的缺失。对于每个实验室或者研究团队而言,这样的缺失可以通过努力弥补。但是,成千上万的实验室形成的巨大缺口,就需要一些可以替代人工处理的技术创新来弥补。

    1993年刚刚开始在南师大读硕士生的时候,动物教研室的李悦民老师就经常给我们小伙子们讲讲野外的故事。现在想来,并不是精密的仪器或者远大的前程,吸引了当时血气方刚的小伙。正是野外采集欣赏独特美景、收获未知标本的点点乐趣,还有随身携带的一本喜欢的书籍才最终引导我走上了昆虫系统学研究的道路。把做到极致的成果写成论文,可能是独乐乐;把专业的成果科普出去,让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理解,则是众乐乐。从我做起,大家一起来分享科研论文和更多有趣的故事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857916.html

上一篇:怀念陈领学兄
下一篇:《Zoological Systematics》编委
收藏 IP: 211.100.51.*| 热度|

4 张叔勇 戴小华 张艺琼 马耀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