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在各方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组建了蜜蜂系统学与传粉生物学课题组。由于人员、经费和物力的限制,我们在江西宜春开展了2年油茶野生传粉蜜蜂的研究工作之后,就减少了这方面的投入。
2011年年初,我们组建了功能昆虫群进化研究组,期望充分发挥组内成员各自的能力,研究昆虫(寄生性类群为主)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我和张彦周博士在原有小蜂分类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寄生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陈小琳博士对相关蝇类的研究,也使我们了解这类昆虫的寄生或传粉功能。牛泽清博士回到组里,使我们能够系统开展蜜蜂系统学研究,并对野生蜜蜂传粉功能做些工作。罗阿蓉博士留所后,酝酿对蜂类功能基因开展研究。同时,国际上有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昆虫标本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来访,希望推动野生传粉者,特别是蜜蜂类昆虫的研究。同时,国内有很多,特别是植物学者在研究繁殖系统时采集到大量有趣的传粉昆虫,亟待分类鉴定。
植物是地球上所有食物链的基础。全世界约90%的有花植物是依赖动物传粉、种子传播而实现有性繁殖成功。植物与传播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也为人类和动物提供食物保障。动物传粉为人类提供了三分之一的食物来源,并与人类健康以及人类所创造的农业生态系统密不可分。由于全球变化、环境污染、生境破碎化等因素,蜂类(包括家养蜜蜂)以及其它传粉、种子传播动物多样性的降低,已造成全球水果、种子和坚果类等作物的大幅减产。但是这些问题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传粉生物学研究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国际上是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在国内一直处于边缘和零散的状态;植物繁殖生态学和动物传粉工作者之间还缺乏有机的合作平台。通过交流,大家希望能够搭建平台、联合起来,把基础研究和生态系统安全、粮食安全联系起来,可望开展系统的研究,直接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鉴于上述,2011年11月10日下午,在黄双全教授、罗毅波研究员等同行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发起,并成功举办了“2011年传粉生物学研讨会“。该研讨会主题涉及动植物的相互作用与适应机制,包括传粉机制与花期物候配合、植物繁育系统(包括个体的性表达)、取食关系等。黄双全教授作了“传粉生物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报告;任东教授则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植物和传粉之间的协同演化。参会专家展开了深入、务实的讨论。
牛泽清博士、于芳为本次会议文字材料做了大量工作;丁亮为本次会议的传粉昆虫多样性报告准备了自己历年拍摄的大量精美图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