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第四届传粉昆虫学术研讨会”笔记

已有 4246 次阅读 2019-6-20 09:08 |个人分类:传粉昆虫|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昆虫学会第四届传粉昆虫学术研讨会”参会笔记

2019531-62日,第四届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昆虫学会、北京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协办,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和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本次会议吸引了国内外80余名同行的到来。研讨会围绕传粉昆虫资源现状、传粉功能量化评估、传粉昆虫多样性和保护等多个方向,组织了24个报告,以期推动国内外传粉昆虫学研究的交流,促进了传粉昆虫资源研究、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

开幕式

61日上午,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朱朝东研究员致辞。他代表本次的主办和承办单位对到会人员表示欢迎。朱朝东首先介绍了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工作情况和传粉昆虫学术研讨会背景,并简要介绍了已获批准立项的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东部传粉昆虫资源调查与评估项目启动和开展工作。

精彩报告回顾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Paul Williams博士以《Why do reliable taxonomic revisions take so long? Under-sampling, over-sampling, and ambiguous data》为题介绍了熊蜂的物种的分类历史以及物种多样性,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熊蜂物种准确鉴定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并建议深入探讨熊蜂物种状况、加强国际间研究同行的合作。Paul是世界知名膜翅目系统学家,长期致力于熊蜂属相关研究。本次会议前,他访问了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红研究员团队;会后,他继续留在动物研究所朱朝东研究员团队,和Michael Orr博士等对标本馆现有熊蜂属标本进行了鉴定,并探讨了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DSC_1690.JPG

福建师范大学吴文珊教授以《薜荔与其传粉蜂共生异常现象的发现》为题,报告了针对薜荔与榕小蜂共生异常的现象。通过对薜荔果实与榕小蜂的发育过程观察,她们发现榕-蜂两者发育历程的差异导致传粉蜂无法与榕树维持正常的共生关系。通过同生异常这一不常见的现象来探究榕树与榕小蜂的协同共生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二者协同进化的过程,探索造成共生失败的瓶颈因子,有益于理解榕蜂在共生体系维持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中国榕小蜂多样性、榕树-榕小蜂互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特色和人才队伍。

DSC_1769.JPG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Nicolas Vereecken教授以《Urban bees, their 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Brussels Capital Region (Belgium) as a case study》为题介绍了欧洲野生蜂物种多样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以及在城市生态中调查野生蜂和城市化和多样性模式、杀虫剂以及与饲养蜜蜂的竞争等方面的相关作用关系。Nico擅长传粉昆虫多样性和功能量化分析。目前他们实验室正在全世界组织苹果传粉效率和产量之间相关性研究。此次他带领他实验室1位博士后和2位研究生到会,并于会后和朱朝东研究组开展了深入研讨,期望形成长期合作模式。

DSC_1830.JPG

中国农业大学刘云慧副教授以《农业景观野生蜂多样性保护途径》为题,就为什么保护农业景观野生蜂、野生蜂的生境对于生境的需求以及野生蜂的保护方法三方面展开汇报,着重强调了野生蜂在农业景观中能够更适应早春潮湿低温等不良的环境,并提出了在中国开展更高效、多样化的作物传粉效率研究和应用的思路。她呼吁更多的人关注野生传粉蜂,并推动建立适宜野生蜂栖息地的生境的保护策略。

DSC_1844.JPG

西交利物浦大学邹怡博士以《Quantifying insect pollination: from individual pollination efficiency to regional service evaluation》为题,将评估昆虫传粉的效益以及不同传粉者的传粉效率评估方法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该工作的完成使得授粉服务热图成为可能。邹怡博士参加了每次研讨会,并结合他的进展,和同行共同探讨量化评估传粉功能的思路。他的研究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也为我国开展传粉昆虫资源调查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DSC_1848.JPG

河南科技大学贺春玲副教授以《我国木蜂的生物学和资源现状》为题,介绍了木蜂科木蜂属昆虫筑巢的生物学习性,觅食策略和授粉,资源地位以及目前所面临的威胁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她还结合野外考察工作,特别介绍了国内民居结构的变化对木蜂筑巢的巨大负面影响,并分享了她对木蜂生存状况的担忧。部分木蜂物种已经从民居消失,很可能转移到古庙的木质结构,形成了对文物一定程度的威胁。贺春玲副教授对于木蜂长期细致的研究工作对于木蜂的生存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对木蜂的巢型、巢室结构、繁殖类型等方面的研究不仅为了解木蜂的系统发育提供生态基础,也为人工养殖和商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DSC_1859.JPG

组委会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孔宏智研究员介绍植物花的结构、发育和进化。他以《毛茛科植物花瓣形态和结构的环境适应性及其分子机制》为题,围绕毛茛科植物花瓣的形态与结构的多样性,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机制。他认为毛茛科植物花瓣特殊的形态和结构是适应传粉媒介的结果;毛茛科不同类群中花瓣复杂化的机制各不相同,展示了传粉昆虫和授粉植物之间千百万年来相互适应演化结果。这些为我们了解传粉昆虫-植物相互关系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DSC_1879.JPG

南昌大学杨柏云教授以《丹霞兰传粉生物学研究》为题,对珍稀的丹霞兰物种进行了传粉生物学研究。他们发现丹霞兰存在模仿同期开花植物广西过路黄的颜色以达到其吸引隧蜂科蜜蜂传粉的目的。这为食源性色泽拟态欺骗性传粉,揭示了丹霞兰、广西过路黄和传粉蜜蜂三者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

DSC_1890.JPG

中国农业大学周欣教授以《使用基因组扫描技术检测东方蜜蜂的携粉偏好及食物多样性》为题,介绍了对蜜蜂所携带的花粉利用genome skimming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取蜜蜂访花植物的种类,并通过生物信息技术大概估计不同植物花粉所占的比例的思路。这对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蜜蜂-访花植物间相关关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DSC_1899.JPG

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李学燕博士以《Genom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in Butterflies (Insecta, Lepidotera, Papilionoidea)》为题,以萤火虫和蝴蝶等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多层次数据和实验证据阐明昆虫表型多样性适应性进化的分子和遗传基础,开拓了传粉昆虫学现代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新范式。

DSC_1903.JPG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刘彦杰博士以《蜜蜂PGRP-SAs受体结构更倾向于结合Dap型而非Lys型肽聚糖》为题,发现蜜蜂、熊蜂和切叶蜂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SAs受体的分子结构及识别功能和双翅目昆虫果蝇完全不同。这为深入研究蜂类昆虫免疫应答机制及其疾病预防提供了新基础,对于传粉昆虫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DSC_1905.JPG

新加坡州立大学John Ascher博士以《Bee discovery,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in Asian cities, examples from Singapore and Hong Kong》为题,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例,对亚洲蜜蜂物种的发现、生态学和保护进行阐述。对新加坡以及东南亚蜜蜂进行大量的采集与鉴定工作,对现有蜜蜂种类、分布状况、生活史以及保护现状进行评估,并建立相关数据库网站NParks。同时也对香港蜜蜂的生物地理分析及状况评估开展相关工作。John积极推动加强蜜蜂分类学能力建设,提升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的蜜蜂资源调查,数据库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DSC_1916.JPG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Nicolas Leclercq 博士以《Large-scale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wild bees in Europe》为题,在大尺度模式下研究气候改变对欧洲野生蜜蜂的传粉效益的影响,探究了野生蜂物种丰富度是如何受到是如何由地理、人口和气候变量所驱动的。

DSC_1939.JPG

比利时蒙斯大学Pierre Rasmont教授以《The high climatic risk of wild bees and bumblebees》为题,介绍了欧洲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蜜蜂物种多样性,同时以熊蜂为例介绍了蜜蜂物种在欧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气候的变化对蜜蜂物种的潜在威胁。

DSC_1968.JPG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Timothy Weekers博士以《Climate effect on pollination: measure of be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cosystem service along a climate gradient》为题,通过多种采集方式在欧洲多个国家(西班牙、比利时、法国以及荷兰)的苹果园中的传粉昆虫进行采集,并根据气候梯度来评估其对蜜蜂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DSC_2015.JPG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于慧研究员以《The species specia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highly species-specific mutualism》为题,以榕树和榕树的传粉昆虫榕小蜂来研究物种分化方式。榕小蜂属专性寄生是研究物种协同进化的范例,现有的理论认为榕树与榕小蜂是一对一的专性关系,但近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打破了这个一对一的规律。于慧研究员团队通过COIITS2进行序列分析,以及CpDNASSR等一些手段分析了出现打破专性现象的可能原因。

DSC_2024.JPG

中央民族大学龙春林教授以《民族生物学研究的几个案例》为题,首先将民族生物学这个学科由浅入深地为大家进行介绍,接着报告了关于大叶藤黄提取物的抗血管生成的研究。地涌金莲冬天开花可以为蜜蜂提供食物来源,形成了一个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即——清脆李+农作物+地涌金莲+东方蜜蜂。龙春林团队将地涌金莲的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具有很高的营养,其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显著高于白菜;最后介绍了关于天南星科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的研究。龙教授为与会人员分享了他在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并提出这是开展传粉昆虫学研究和多样性保护教育较好的角度。

DSC_2071.JPG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Muhammad Naeem博士以《East Asian bumblebees are under huge threat of future environment change》为题,介绍了他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亚洲东部的熊蜂多样性在环境的改变下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可以利用熊蜂的物种记录以及代表物种的分布数据进行威胁评估。通过模拟物种对威胁的响应,他们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熊蜂保护策略。

DSC_2086.JPG

荷兰Naturalis Biodiversity CenterLeon Marshall博士以《Wild bee assembly patterns in the Netherlands: the importance of co-occurrence, habitat filtering, traits, and phylogeny》为题,从蜜蜂类昆虫物种的发现记录、生境、功能性状以及系统发生层面介绍了荷兰不同版块的野生蜜蜂的集合模式,证实了生物相互作用可能在大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影响。

DSC_2098.JPG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孟丽峰博士以《Proteome and phosphoproteome of brain subregions reveal mTOR signaling pathway mediating honeybee olfactory behavior》为题,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实验对象,分析蜜蜂的嗅觉学习和记忆功能,进行蜜蜂大脑分区的蛋白分析以及蜜蜂大脑蛋白磷酸化分析,发现mTOR信号通路在在嗅觉学习与记忆过程的中具有重要作用。

DSC_2122.JPG

印度农业科学大学Vasuki Belavadi教授的报告题目是《Conserving pollinators for enhancing productivity-an Indian perspective》。他的报告综合介绍了植物和传粉者的关系如何进化及其重要性、印度蜜蜂物种多样性以及蜜蜂资源保护如何提高农林业生产产值,展示了蜜蜂对作物的传粉经济价值。他也和国内学者交流了开展中印传粉昆虫学学术交流、合作的机遇。

DSC_2144.JPG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李捷研究员、所长以《梨树蜜蜂授粉》为题,为我们报告了传粉在山西乃至全国果树生产工作中的巨大需求,如蜜蜂在梨树上的授粉。报告认为蜜蜂授粉是梨树产业不可或缺的技术,不但具有优良的效果,同时还兼顾了经济成本以及生态成本。最后,李捷所长提出我们应注重基础研究和生产需求及应用的连接,加强国内同行的协作,以及与蜂农等的产业合作。

DSC_2163.JPG

泰国Chulalongkorn UniversityNatapot Warrit博士以《Cryptic species, sexual dimorphism, and taxonomy of neon cuckoo bees genus Thyreusin Thailand》为题,从Thyreus这个属的分类历史讲起,并通过整合分类学向大家介绍了Thyreus的分类现状。该研究丰富了泰国Thyreus的分类数据,同时也为中泰蜜蜂多样性研究打开了窗口。

DSC_2168.JPG

在会议结束之前,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敏以《花伴侣专业版之花粉伴侣》为题,向大家介绍了花伴侣和花粉伴侣。花伴侣是深度学习与植物分类结合的产物。团队还建立了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不仅可以识别活体,还可以识别标本。他还介绍了他们最近在花粉形态识别方面的前期研究工作。这些识别平台对于常见物种的可靠性以及到属水平的识别率很高高,有助于研究传粉昆虫和植物相互关系。

DSC_2255.JPG

前辈吴燕如

吴燕如先生今年年底88岁,近年来腿脚有些不便。听闻此次会议召开,有多位蜜蜂专家到访,她也欣然莅临会场,和大家进行交流。作为中国蜜蜂类昆虫研究老前辈,她的到来,让会场气氛一下达到了高潮。正是有了吴先生多年积累、和国际同行的长期交流合作,我们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才有了厚实的基础。

DSC_2209.JPG

闭幕式

闭幕式上朱朝东研究员简要回顾了两天的报告内容,代表组委会诚挚的感谢了各位报告人到会并提供精彩学术报告,并表示传粉昆虫学术研讨会为所有从事传粉昆虫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国外传粉昆虫分类和多样性数据专家,也期待有更多的青年才俊涌现在这个学术舞台上,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同时,通过学术研讨会,加强从事传粉昆虫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同时联合其他研究领域的专家,努力提高我国传粉昆虫的研究水平。最后希望下一届有更多的精彩报告,吸引更多的传粉昆虫研究领域科研工作者参与。

致谢

本次会议得到中国昆虫学会、北京昆虫学会、北京生态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大力支持。同时,周青松博士协调并完成了大部分组织工作,Michael Orr博士负责对外联系所有来访学者。重点实验室和研究组也为本次会议提供了极大的支持。研究组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新合作项目)为部分来访学者提供了资助。

附:专业委员会关于“传粉昆虫重要政策意见”意见(征求意见稿)

存在问题

1.传粉昆虫整体战略布局和策略较薄弱,研究工作基础弱,团队和专业人才少、研究领域较窄、项目资助力度低。

2. 缺乏传粉昆虫资源的本底及大尺度、长期监测数据,多样性趋势规律尚不明确,缺乏应对传粉昆虫下降风险的策略。

3.传粉昆虫,特别是蜜蜂健康等方面的专项有待布局,传粉昆虫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不足。已有研究成果还无法有效指导生产实践或支持国家实施生态文明战略。

发展思路

优化现有布局,从国家层面出台传粉昆虫长期监测、评估和保护战略布局和计划,促进传粉昆虫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传粉昆虫下降可能带来的生态与行业影响。

方案

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国内外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加大传粉昆虫学专业人才、团队的培养和建设,广泛支持传粉生物学相关基础研究项目。建立全国范围内传粉昆虫及其相关信息库,切实掌握其现状与变化趋势,对其进行评估并制定策略。开展基于农林生产实践和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针对性研究,综合传粉昆虫管理策略,建立并推广提升传粉昆虫健康和传粉价值的土地管理最佳操作范式。

主要思路

围绕政府布局和战略,如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传粉昆虫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扶持薄弱研究领域,建设多样性监测平台和数据库。发布传粉昆虫健康和可持续传粉指南,推动传粉昆虫为媒介的提质丰产增收研究,鼓励公众创造传粉昆虫友好型城市、农林环境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185871.html

上一篇:[转载]关于召开“2019年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学者论坛”的通知
下一篇:[转载]2019年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学者论坛会议总日程
收藏 IP: 167.99.7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