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ye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anyewei

博文

神州的注脚

已有 2548 次阅读 2011-8-25 10:5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原业伟

    我华夏自古称神州,良有以也。在西方国度中,人皆敬神,日常生活反倒遵从理性;我神州子民,人皆唯物,对神鬼嗤之以鼻,举手投足之间,可都背后偷看黄历。这也就造成了科学进入中国普及之后,始终不似国外那么有力。约瑟·芬皇后的御用画家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在法国称为“花之拉斐尔”“玫瑰画家”,所画植物图谱五十余本,为欧洲贵族家庭悬挂炫耀的上品,书中还有德·坎杜勒、德·拉·洛希、莱芬纽—迪来等著名的植物学者的注释,在中国以《玫瑰圣经》《百合圣经》之名出版后,鲜有人问津。但这并不说明雷杜德的植物画普及科学曲高和寡,雷杜德在中国匿名盗印正不知凡几,拿我家床头的那本《本草养生月历》来说,每天一页,正面是雷杜德的水彩植物,配上“本草”(这“本草”绝非《本草纲目》,不知从哪部药典上生吞活剥下来的)上的功能主治,反面是八字和时辰吉凶、吉神胎神方位,“是日岁破,勿用大事。”不知雷杜德九泉之下得知他的著作有此中西合璧的妙用,作何感想。 

    启发达尔文写出《物种起源》的鸟类画家奥杜邦命运与之类似,他的水彩画《北美歌雀》(Song Finch),被画家陆俨少先生绘上扇面,鸟类所啄的蜘蛛,改成了朵朵桃花,以夏变夷,真有文人情趣。莫怪国人庸俗,清代道光十五年,广州工匠利用通脱木的茎髓为原料制成的纤维纸,用西洋水彩画的绘画形式绘制中式水彩画,诞生了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通草画。每一幅通草画画面线条简洁,透视关系明确,其中昆虫、植物解剖结构尤其精妙。但这些画只能用于外销,至今欧洲和北美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国内的中产阶级迄今尚未进化出有科技含量的欣赏口味。 

    科学理当成为国家之命脉,在我神州,萎缩成了一个可怜兮兮的注脚。与生物对照的是,列为高考必考项目的数理化,在我千年科举制度的培育下,衍生了一批天下最为优秀的科普课外读物,文笔之俊、概括之全,世间罕有其匹。以化学元素知识为例,英国人彼得·阿特金斯的《周期王国》可算挖空心思,将化学元素周期表比作有着一百来块领地的王国,卤素为东南沿海,碱土金属为西部沙漠,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为狭长岛屿,其本意是以更直观的柱状图来表示抽象的原子内部结构,显然这种通俗形式并不成功,尚不如直说来得顺利。在这方面,苏联的尼查叶夫的《元素的故事》显然要成功得多,将元素发现的历史,编成评书的形式,108个元素相继上山,每个都有自己的一段苦辣心酸,语言幽默老辣,相形之下阿西莫夫的《最新科学指南·元素》论述方式几乎一样,但枯燥多了。但尼查叶夫写书时仅发现了92个元素,这评书的后半回“元素的新故事”,是叶永烈先生替他说的。叶永烈先生自己的著作《化学元素漫话》可算是一部元素外史,大笔如椽,远胜前作多矣,以纪传体的形式为单个元素作传。远至陕西临潼战国时代的金饼、《天工开物》的炼铁图,近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白玉中的钙、上海文化广场的锰钢;从奇闻八卦说起,从身边应用讲起,从中国历史讲起;每部传的开头小故事都别具匠心。可惜此书1974年出版,尚存“文革”痕迹,化学文风何日能够继承此传统,我神州的科学才真算有了出息。 

    吸引孩子们走向科学之路最成功的书莫过于德克赖夫(Paulde Kruif)的《微生物猎人传》(Microbe Hunters)一书,影响了出生于1916年到1927年的一代科学家。你要问我中国何以没有如此成功的科普读物,国内那些斗筲之人不足为训,且让我举与我国制度最为接近的20世纪的匈牙利为例,维格纳(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中毕业想学物理学,他父亲问他,“咱们国家有多少工作供给物理学家的?”他夸张了一下回答:“4个。”两年之后,同样的问题落在了伽博(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那里,他回答父亲“6个”。于是维格纳学了化学工程,伽博学了电子工程。试问今日中国,有几个体面的职位留给科普作家,让他们衣食无忧地写作呢?我问“几个”,可能还没到两位数。小池塘里养不来大泥鳅,要培养不功利、不庸俗、不因言获罪的科学技术环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业伟 番薯网)

http://a.xhsmb.com/html/2011-08/25/content_3266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5279-479380.html

上一篇:店铺街:网络图书营销的新尝试
下一篇:吓到马的隐私:豁亮的性
收藏 IP: 59.108.6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