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生与再生——冰箱贴里的埃及(一)

已有 3610 次阅读 2016-3-2 16:59 |个人分类:东游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冰箱贴里的世界》非洲篇,总第43篇】

  开罗是一个历史感很强的城市,但是说它是城市稍微有点勉强,因为它太不像现代化大都市了,连交通必有的红绿灯都没有,所以,在开罗行驶的汽车,车身上没伤的情况很罕见。
  而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的第二名(第一名是巴比伦),我们中国是自叹不如的,甚至我们连印度的文明都比不上。在四大里面忝居最末位。
  但是,四大文明古国却都衰落了,巴比伦演化成了今天伊斯兰教统治的地区,现代文明的痕迹显得格格不入,而埃及只是成了一个旅游者向往的地方,那里的观众伟大的古代奇观至今依然引人称奇,印度在英控很长时间之后,治理理念上的现代化却没有演变为经济和社会上的现代化。而中国要走上现代富裕国家之路也经历着种种坎坷。
  反而是几个古代文明混杂之下的二阶文明——希腊文明——慢慢生根落地,且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成为现代化的渊薮。
  “四大文明古国”各有各的特点,说年头,巴比伦最古老;如果说神秘,那埃及一定是要占据榜首了。

 

 

  是的,埃及!那是个生与再生的国度,没有死亡,死亡只是再生的一个暂时终结,或经一次漫长的准备之后会再度重生,只是,这样的漫长有3000年之久而已。
  印度各教派之下的再生往往是即可的,如佛教的藏传分支,重要宗教人物都有转世灵童,其实普通人也有转世的下一生,只是生而卑贱,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下一生而已。
  我们做应急管理研究,发现心灵或者心理抚慰在不同人群之中的需求有着巨大差异,汶川
地震后就特别需要心理师的介入,而玉树地震后对于心理创伤恢复的需求就要比汶川那边弱不少,原因就是藏传佛教地区,人们对于生死看得稍微淡一点,或者说,有人会把死亡看作下一次新生的开始,悲伤也就会有节制。 


  中国人往往不去寻找虚妄的再生,而把精力放在了此生的延长上,徐福为嬴政所做的一切,以及历史上皇帝们不断地炼丹终至走火入魔或竟然死于丹药的例子层出不穷,道教的炼丹术也就成为了显学,可惜的是没有导致现代化学的出现。
  埃及人为了三千年后的再生,准备得十分周全,一个极其坚固结实的金字塔是必须的,除此之外,一个守候在金字塔外的神兽也是必须。

   狮身人面像有一说是胡夫的模样,就如有人说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那张脸活脱脱就是武则天的,也有一说是专门来看守陵墓的神兽,两个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而且我们在中国也能找得到对应,中国皇帝们的神道边上除了翁仲就是猛兽,其根本涵义是一样的。
  狮身人面像有名字,后世多叫它斯芬克斯,也有一个所谓的“斯芬克斯之谜”,如果我们联系到斯芬克斯的职责,也许可以将这个故事归因到它用了一种智力测试的方式来取代武力守卫,而作用完全一样,就是给那些准备在三千年内打扰法老们的不速之客们增加难度。而斯芬克斯之死也让人意外,猜不中你死,猜中我死,本来死或不死之赌还可以毁约,但是斯芬克斯没有,虽然凶恶,却还是君子。

  时至今日,人类必死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只有部分植物和低等动物能够保持不死之身,而后者的所谓不死,身上的细胞也会全换了,不知今日之我是否还是昨日之我,就如那个著名的旧船悖论一样,每一块船板都逐渐换成新的了,这艘船还是过去那艘吗?
  对于死亡后迎接再生的仪式,埃及人也是一点都不马虎,且不说木乃伊的制作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过程,只有皇家才付得起这样的成本,连木乃伊的外壳都是不断刷上金水,做得那叫一个仔细和尊重,仿佛埋藏于里面的人真的会某一天复活看看自己所在的棺椁是否美观大方、结实耐用、豪华上档次。
 

  我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见到了比埃及还多的各类棺椁,和中国的大棺材不同,大多数棺椁都按照人的尺寸定制,差不多就是一个人的样子,虽然也有特大号的,但是毕竟不多。在欧洲的各家教堂里见过不同人物的石棺,上面一般是一个石雕的人物,男持剑女秀美,也为石棺的盖增添了分量,而埃及的棺椁则一般会画上一个金碧辉煌的人头,其他部分也绘有不同的图案,都是华丽而多彩的。有人甚至说埃及人喜欢艳俗的纯彩色,狮身人面像在没有风化剥蚀前也是涂有这种油彩,在阳光下熠熠放光,和灰色的沙漠形成鲜明地对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59995.html

上一篇:似曾相识的地方、澄蓝色的海洋与天空——冰箱贴里的澳大利亚(三)
下一篇:假消息,假新闻,以及伪造的情感呼唤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6 武夷山 赵美娣 谢力 陆俊茜 高义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