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21日的时候,俺们曾经写过一篇博文
题目:《武汉大学乃至中国多数大学都不懂基本的学术规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92129.html)
原文如下(如果咱们将去年这篇文中的武汉大学改为今年的“浙江大学”或未来其他中国大陆的几乎任何一所大学,再将“小伙子”改成“27岁博士后还没有出站的小姑娘”。其他文字一字都不需要修改,本文依然适用,而且必将在遥远的未来继续适用)——
武汉大学又出了一次名,因为28岁的小伙子在美国博士毕业再做两年博士后之后就直接获得了武大的教授职称。我在此看到一群人赞美道:不拘一格嘛,三篇牛刊嘛,无可置疑嘛,不要嫉妒呀。
且一起看一下中国裔的大科学家中那些天才的历程:
李政道:1926年出生,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24岁,比浙大这次招的陆妹妹还小呢),随后留校任天文系助理研究员,1950-195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1951-53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1960年任普林斯顿教授,中间经过了助理教授和副教授聘任。
杨振宁:1922年出生,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27岁,和今天的浙大特聘研究员陆姑娘同龄),1955-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看这个介绍,当教授时也33岁了。
陶哲轩:20岁即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这个是真年轻),他只经过短暂的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经历,24岁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虽然短暂,但是从博士毕业到教授也有4年呢呀!
丘成桐:1949年出生,1971年22岁时获得博士学位(比陶哲轩略晚,比杨振宁、李政道都早),其后在高等数学研究所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然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了两年助理教授。1976年,成为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高等数学研究所。1984年至1987年,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1987年至今任教于哈佛大学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讲席教授。
相对于这些人的起点和成就而言,武汉大学这位新聘的教授大概是望尘莫及的吧,可是这所有华人科学家中的翘楚在美国都是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一步一步升上来的,破格也是有的。可是,从博士毕业直接到教授这样巨大的破格是没有的。
也许,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违背常识的年代,每个人都以违背常识不走寻常路为自豪,大学们也以违背学术的基本常识为骄傲吧。
其实,在所有的评判标准里,只有“回归常识”这一标准为标志的一天到来时,才是中国科学界开始正常起来的日子,所谓的原始创新才真的具备可能性,而可行性还有更多其他条件。
呜呼,可怜的武汉大学!呜呼,可怜的中国教育界!
当然,再说得好听一点:我们缺乏的其实不是常识——至少科教界对于国外的了解是很多了——而是遵照常识行事的基本约束。也所以,在未来的岁月里,这类新闻还将继续出现,我们的惊叹也将一声接一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国土。
而问题的另外一面可能是,即便年轻时的杨振宁站到某大学跟前了,大学会觉得他连助理教授都不太够格呢——他有science吗?!
至于那些多大科学家都从助理教授、副教授开始其学术生涯的原因,主要是在读博士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的能力并不能证明是否具有独立后的科研和妥善管理一个团队的能力,需要一定时间的博后/助理教授的经历使得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并证实其能够做到独当一面。
前段时间我们还看到过美科院院士庄小威说到自己在助理教授和博士后间最后选择了做博士后的例子吧?!而今天的庄,已经是大牌教授了,学术成就斐然。
————————————
至于浙大把“博士生导师”改成“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以及把“教授”改为“特聘研究员”,嘿嘿,您老人家觉得区别在哪里啊?反正俺们作为中科院某所的研究员,有点很受伤、很受伤,这改变的意思是不是“特聘研究员”要比“教授”差几级的意思?像俺这样不特聘的,啧啧,那要低更多级了吧?
【最后,本文究竟是我跟了贾伟的风(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870908.html),还是贾伟跟了俺去年5月的风啊?搞不清楚!其实,都是这个瞬息万变的中国科教界给了我们“大呼小叫”刺激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感谢这个不同寻常的时代吧!只有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地方,相应的博文才能呼呼地冒着风声出来为大家所关注,如果换个国家或地区,这样的博文都没机会写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