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总是2点左右睡,有点颠倒了,小说还没想好怎么写第四章,是写一个灾难对发民难财的科学掮客们的工作做一个对比验证,还是再写一个人物故事?我得考虑下,这样,就年后稍微休息几天。
我断续看了几个月《古拉格群岛》都快要看吐了,还是第一部的前半部分,里面的荒谬和我对文革的了解差不多水准,当我以为作者刚才写得内容在苏联时期够荒谬了,然后又来了一个更荒谬的东西超越我的想象力。我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再去看第二、三部。
疲惫了,顺手重看了下《列宁在十月》,电影,中文翻译版。
也从网上看了几节辛子凌的那本书。
然后是侯成亚先生的博文和李小文老师的“高挂免战牌”的新博文。
就一起说吧。
——————————————
《列宁在十月》的背景是斯大林为抬高自己在历史上的身价,通过艺术作品来篡改历史。其实就是想把一些本有的角色换掉,然后把自己本来不存在的身份添加上去。有历史记载说到十月革命里面斯大林的位置根本就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托洛茨基等人,而斯大林当了老大之后,觉得自己应该是天才一撇,应该是列宁心目中唯一的候选人,但是却不是,越想越觉得不爽,谁让他老人家权柄在握呢,就开始大规模篡改起来。
于是,列宁在电影里说:斯大林同志在哪里?我要见他。
斯大林拿着烟斗的身影就在窗子上映照得格外清晰:你看,列宁同志在和我谈话吧,而且,只和我。
历史上已经取得过独裁地位的各位先生们尤其不自信,包括中国的秦始皇,也是一副不自信的德行,俺就觉得奇怪了——您不已经是老大了嘛?怎么自信就不能相伴而来呢?
看来,苏联也一样,独裁者对于自己的历史地位并不自信的同时,却自信自己是可以通过篡改历史而得以永存,当然,以光耀的形式。
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打得太不精明了,百年之后,皆为尘土,甚至,苏联没有到百年,就归于尘土了,我们重看《列宁在十月》,会发现列宁够漠视规则的,当瓦西里读着老家的来信,问到“应该拿地主老财们怎么办?”的时候,列宁或“把他们撵走。”瓦西里继续读道:“我们把地主们都杀了。”列宁稍作迟疑,说道:“好,很好!”
从这部电影的这个镜头里,我们可以知道,革命是没有任何规则的。
列宁还对德国人的革命中看到“草地禁止通行”的字样就绕开时嘲笑了一番,这是列宁全集里的记载,和电影里的镜头倒是吻合的。也就是说,他的眼里,既然革命,就要漠视一切规则,当然,我个人相信他内心里会有一条规则“这样的革命不能发生在我本人身上”。
而从现在看斯大林当年改历史时的诚惶诚恐,其实是可笑的,今天连列宁都在俄罗斯乃至世界范围内站不住脚了,一定要和他老人家一致,当继承人,那不就是和错误及荒谬看齐嘛。
————————————
侯成亚先生其实应该庆幸的,他作为人民大学文革时的一个造反派副司令,没有被当成“反革命”是他定义中的反革命对他的格外仁慈,实际上,邓先生登台之后虽然对“三种人”厌恶不已,但是撑死了也就是他他们从可以发挥作用的位置上赶走,没有从肉体上消灭,因为“革命”一直都是“革掉异己分子们的小命”,绝对的“肉体消灭”,而那些“反革命”中的大部分却还是要“留下对手的小命”,如此,侯先生这样的革命者不应该觉得很庆幸嘛。侯先生甚至在退休前一直有个领工资的地方,退休后也还是有领钱的地方,还可以在科学网上发挥余热,并很认真地把李小文先生叫成“小李”,并悍然定义为“反革命”,难道侯先生不觉得这才是极大的正面、积极、正确吗?
其实,完全可以换成一批更大更正确的“革命”者,以极其激昂的态度直接把侯先生的“小命”“革”去的,管你副司令还是司令,天王老子也拦不住更革命者“胡作非为”的步伐。
——————————
看《古拉格群岛》作者的分析,斯大林其实也是不想以主动为恶者的身份被记入历史的,所以,他唉发布指示时总是含糊其辞,让下面的人“领会”自己的意图。我们看领袖们一鳞半爪的痕迹,总是怎么解释似乎都符合任何时代(未来500年以后还可以)的精神,我觉得即便现在看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总是会发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健康身体”、“团结同胞”之类的词汇每年都出现,都正确,主动的为恶和具体的作恶都是小麻雀们的事情,与斯大林这个层级是无关的。
这里引用下《古拉格群岛》的原文(第一集101页)如下:
斯大林从来也不把话说死,总是要下属们自己去领会,他则给自己留下后退的狼窟,好去写《胜利冲昏头脑》。对成百万人进行有计划的摧残,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不管自己的权力有多大,斯大林对于成功还是没有绝对的把握。在绝大的材料上做试验比在小材料上情形可能不同,但1937-1938年的中央通令中还是有过关于“施加肉刑影响”的指示。在任何情况下,斯大林始终应当披着天使般纯洁的法衣。因此,应当设想并没有开列过刑讯和凌辱方法的清单印发给各个侦查员,而只不过要求每个侦查处在指定期限内向法庭提供指定数目的全部招认了的家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