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关于袁隆平先生的那个争议问题

已有 14656 次阅读 2013-1-24 13:08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争议, 水稻, 袁隆平, 野败

  老早就听说了关于袁隆平先生的那个争议问题,就是海南的那株决定袁老荣誉的稻子究竟是谁发现的。

  对于袁老发现那颗稻种的故事,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是,时间一长,这事就过去了,也许有实验也没获得很大的成功,所以,需要重现找到类似的稻株。

  “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对于“争议”我没有认真去搜索前因后果,了解到大意是这样的:究竟是谁发现了那颗稻种?究竟是谁找到了那颗后来被命名为“野败”的稻种?

  以上引用的说法认为最初是袁自己发现了这种特殊的稻种并将所有谷粒留下,而几年后,在另外的地方(海南),两名助手(名字应该也给出一下)重新找到了“野败”。

  我认为,即便是别人初次发现了野败和首次找到了野败,也不影响对袁隆平先生功劳的评价。因为育种和物理不同,物理的不少方向是找到内在的规律,事情就可以结束了;但是,育种如果不是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根本就无法种植,所谓产业化更是无从谈起,对国家和世界“吃饭”方面的贡献自然也不可能。只要育种过程是袁老的主要贡献,那就不应该有这些争议。

  也因此,即便存在关于发现和找到野败的“争议”,袁隆平先生应该受到最大的尊敬也没有问题。

  不知道这样判断对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56086.html

上一篇:【六论春晚】陈佩斯小品与赵本山小品之差异
下一篇:【美国掠影之十二】且放白练青崖间——尼亚加拉瀑布印象(上)
收藏 IP: 159.226.34.*| 热度|

17 武夷山 吴飞鹏 陈楷翰 刘桂秋 李永丹 刘洋 陈小润 曹聪 罗德海 鲍海飞 汪晓军 徐满才 陈桂华 刘光银 yxh3161 ddsers sz1961s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0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