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是我敬佩的科学家,他也是来中国的美国科学家里最睿智的人,也超过了所有中国科学家,需要强调的是,他在我的心目中不是“之一”,而是“第一”。
刘全慧兄自称创造了“杨学”这个新科研方向,我认为应该当很认真的话来看,尽管话语里确有调侃的意思。
还记得原来有篇写及杨先生的新闻报道文章,说到他和刘德华同学同时到达哈尔滨的机场,然后大家全奔了刘德华去,杨先生没人关注。
这样的情况如今肯定会改变了,原因自然是“82对28”形成的全国性杨粉热潮。
应该说,清华大学很给杨先生面子,在杨先生在美国退休无事之后,依然迎进来当作神来供奉,校内别墅一栋且不说,杨先生的妻子翁帆女士也很快得以进入清华大学读博士。谱写了一曲新千年的同校师生恋的进行曲——当然,是先结婚后同校。
清华大学其实和中南大学一样,在违背教育和科研常识的路上越走越远,至少在顾秉林校长的时代是这样,清华偶尔高调地宣布一次要回归教育常识,我都激动不已,乃至抓紧为清华大学唱一曲中国第二男高音科学界第一男高音的高难度赞歌。而当俺唱完赞歌后,发现他们的回归常识其实是只说不做的,或者说把做的难度塑造得无穷大,使之完全落为一纸空文。
这样的大学却能使得科学网的晓明兄为了捍卫它而不惜高调离开科学网然后又很快回来,让整个过程增加了清华校友带来的更大喜感,我幽默地笑了——晓明这家伙我是非常喜欢的,但是晓明的喜欢母校却是我所坚决不喜欢的。这一点他恐怕大大地不如我,朱清时校长虽然做我的母校中国科大的校长,但是他违背常识的诸多做法我只有更有力地讽刺而不是沉默或者辩护。就事论事,而不是就己论事,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清华校友尤其需要注意。
中国人缺乏就事论事的传统,所以科学没有出现,只能学习别人,而我们的人即便到了耶鲁,这股土气依然不会改变。
杨先生应该说成长于清华大学,因为他的父亲杨武之教授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但是求学却是在多校合一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当时多所最好大学的大师级人物云集此校,在如此艰难的背景下学习成为唯一需要追求的目标,也因此,后来再度产生了很多大师也完全在逻辑之中。
今天的我们则是为了项目,为了经费,为了奖励,科研不是目标,甚至连手段都不是了,如此,中南大学张尧学校长就只会拜刘路同学为大师了,他自己是做过官员也做了院士的教授,都知道自己远远不如刘路同学,有了这点自知之明,也算不错了。不过,他的拜服不见得会引来其他人的拜服,这一点张校长不知道想过没有。
刘路小同学在大家而非张尧学校长眼里是不是大师可以存疑,但是,杨振宁先生确是大师,尽管他也说过很多为高位者辩护的话,事实上据我听来的小道消息说,他当年也是多次批评高位者对于高等教育和研究的偏离常识行为的,后来发现根本没用,又有好心者力劝他来大陆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即便有建议也要说成“我觉得如果XXXXXX会更好”这般四平八稳的话,所以,大家要理解杨先生,他如此聪明的人,不会做无意义的反对者。
不少人会对杨先生高龄还被清华大学当成神觉得不解,甚至厌恶。这一点和刘路小同学被塑造成大师一样,不是他们自己有这兴趣,而是有人这么做,而自己又是有欲望的人,就顺水推舟地受之罢了。反正,在杨先生的知识体系中,他肯定会觉得这样认可作为神的角色,其实也不会恶化中国的科研教育环境(已经最坏了无法再坏),反倒是会给那些远远不如他的人成为神而树立了一面很高的墙,让那些人顶多追求成为“小”神或者“微”神。
杨先生自从82岁那年玩了次石破天惊,马上十年就要过去了,翁帆也要38岁了,典型少妇形象了,不知道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拿到没?在我看来,翁帆的选择是她一生中的最好选择,能够和目前中国最睿智的人同屋而眠,即便有些老年斑需要每天注视,也会习惯成自然,而思想的伟大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彰显。
对于杨先生,选择一个了解自己的女孩作为老婆,难道不也是最优选择吗?当然是!
在杨先生二度开放时,俺们就曾经预言,如果他老人家到了91岁,来个91:19岂不更好,后来想,好像19岁的女孩结婚是违背晚婚的基本精神的,就想,也许到了92岁,来个92:29也可以啊。翁帆女士看到这一点怕会有点不高兴,其实俺们只是提议而已,杨先生如此爱您,“是的,永远的青春”,不会去刻意破他自己创造的历史记录的。
对了,提醒各位未婚小姑娘和离婚大姑娘,李政道先生夫人也已去世多年,而他还没有再婚。而相比于杨,李先生更有艺术家的风范,更是适合结婚的对象。关于这一点,我这里只能做推断,李政道的亲学生,科学网二傻应该可以亲身为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51462.html
上一篇:
【穿靴子的猫】乐坏我的一部动画片及其山东话配音下一篇:
在台湾,与谈过程中我突然冒了一次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