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学者们应该怎样追求要达到的目标?

已有 3425 次阅读 2008-12-20 17:07 |个人分类:物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看到科学网上有学者将尼采的四句诗放在了自己主页的核心位置:

    谁终将声震人间,

    必长久深自缄默;

    谁终将点燃闪电,

    必长久如云漂泊。

  我怀疑,原诗应该是两个问句,然后是两个确定性的又是让读者非常意外的回答。第一句的问句能够让人感觉到这人内心的骄傲,对于自己声震人间的信心是绝对满满,而对于这话的回答说明的问题则是,自己当前甚至将达未来某天的长久缄默也是后有所图的,且所图必将成功。里面内涵了现在不发声乃为未来振聋发聩发声的意思。

  我读大学那段时间一度非常喜欢尼采,现在依然喜欢,只是没有时间去看他的书了,所以现在说起“喜欢”二字自己都觉得有些羞愧。

  第三句的问和后面的回答则是显示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长久如云漂泊并非完全的盲目,只是因为闪电所积聚的机会和力量尚未到来。我个人理解,深自缄默和如云漂泊都不是如文字所描述的低调与无为,而是也有为,但是并非世俗所谓的一般“有为”。

  其实很多学者们的理想应该是后者,不应该追求现世的声震人间和点燃闪电,而在缄默与漂泊的过程中,因为这样的缄默而满盈快乐,因为这样的漂泊而满怀激情。

  如果在后世能够做到“声震”和“点燃”,那也是所追求的最好结果。

  事实上,按照有人的说法,18世纪在德国兴起的哲学思潮就是在19、20世纪才开始影响人类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影响苏联和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尼采的部分思想影响到希特勒等。

  现在的学者我觉得也应该追求这样的一个目标,因为这个目标而深自缄默和长久漂泊。可惜的是,大家的目光全部盯在今天做的成果得明天带来收益才行的过程上,而现行的政策趋向也在鼓励大家用现有的东西去换取立刻就能看见的利益。

  诺贝尔奖在不少的情况下都是在获奖人都觉得自己此生不该有它的时候突然降临,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栽种的时候不要问收获,收获时也许已经是你百年之后了。

  改一下尼采的这诗来表达我的意思:

    我必将声震人间,

    但惟愿终生缄默;

    我终将点燃闪电,

    入土前始终漂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1990.html

上一篇:我们的应急管理研究网改版之后
下一篇:国际上的“应急管理”相关期刊介绍1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