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继续就研究生做国际会议大会报告发表看法

已有 3560 次阅读 2008-11-18 13:58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

??每个导师培养学生的模式都不相同,同时,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导师培养的模式也会有所差异,孔子所谓“因材施教”则也。

??应急管理这个新的研究方向有很多问题存在,做研究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去研究具体的问题,比如资源的调配就非常关键,优化调度这样老的方向就可以拿来用于应急资源的调配,当然,要根据新的要求做些模型调整。

??一个硕士生是应该就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毕竟,他们从本科到硕士,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除了基础知识之外,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做一个具体的问题自然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过程。

??问题在于,相对于一个具体问题的完整解决过程,他们究竟应该对一个方向的全局有怎样的了解才好?

??有的学科方向是不需要了解全局的,因为太难。但是,至少在应急管理领域,我认为即便是一个硕士生,也要对全貌有所了解。

??应急管理的全貌应该是什么?

??我认为:

??1、最为基础的事件机理与应急机理的研究,我们把它分成四个层次,两个部分,四个类别,三个阶段。每个我们都希望能够用模型(最终是数学模型来描述)。这是应急管理的最核心问题。

??亓菁晶在这一方面做除了一些工作,并在这个会议上进行了报告,其中包括了我非常想做出一些工作的耦合机理。

??2、对应急过程的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我说先看灾害应对的四个大阶段,这是最宏观的部分,然后再来观察传统(或古代)应急管理的基本做法,接着还要知道现代应急管理的四个里程碑事件,以及一个具体事件的整个应对周期,最后才是从事件发生后的信息获知到应急结束前的快速恢复。这是从时间上看应急管理。

??我的朋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赵红(女)教授在第一天下午的第一个报告中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论述。第二天,河南大学的李田田就灾害应对的四个过程又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报告。

??3、应急管理中适合的评价手段。我坚决反对在应急过程中使用“损失评价”这样的策略。浪费时间浪费资源,评价的结果在应急中并无多大价值,但是却耗去了很多好的评价资源,我们主张采取“可减缓性”、“可挽救性”、“可恢复性”的新评价策略。

??赵晶做的工作就在这里——“可恢复性”评价。

??第二天,李季梅用中文又对“可减缓性”评价策略与模型进行了说明。

??拟议中让上官艳秋就“可挽救性”度量评价方法发表看法来着,后来会议的组织里实在离不开上官,只好牺牲了她的报告。

??4、多主体-客体在应急中的动态关系。应急中充满了各类的参与者(或叫Stakeholder),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究竟属于哪类关系?是指挥关系、还是协同关系,或者就是一种纯粹的博弈关系。我们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次国际会议,李培培就对三方博弈问题的一种情形进行了分析。之前我的第一个硕士赵淑红在这方面做了第一轮的工作,不过这次她没有来,她的工作由即将在2009年秋天成为我的硕士生的张昊宇进行了推广,并拣了一个时间段做了简短报告。

??5、体系架构和一案三制的研究。

??预案与体制设计问题在上述的赵红的报告里也进行过阐述。而后面的机制问题,我们这次人马齐全,分别是武艳南的“终止机制”,张睿的“监控与启动机制”,刘斌的“奖励与惩罚机制”,都是基本数学化的模型和英文报告

??6、扩展的风险分析策略。风险管理是应急管理的上位概念,所以我们的研究也有所涉及,我们扩展了好用、简单、易理解的风险矩阵评价方法,将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扩展,并都在应急管理中找到了可以很好应用的领域。

??倪慧荟的研究选择的即是这个角度。

??7、公众的心理与行为分析。我们目前在公众恐慌这个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基于Web挖掘的技术找到了一些简单的度量模型。

??这样,我们自己这几个人在应急管理上述重大方向上都有所布局,且根据我的整体部署和前段时间魔鬼似的催促,都已经获得了一些不错的进展,其中,“可恢复性”评价的研究最为踏实,而风险矩阵评级方法的扩展最为讨巧(也就是好看好用的意思)。

??当然,我的这些思路学生全都清楚,但是他们却无法每个人都涉及所有问题,当然,集中精力只做一个,虽然只做一个,但是对于其他人的进展还是很清楚的,所以,面对会后的一些面对面的讨论,几乎每个人都能对整个团队的方向有所深入了解,自然回答起问题来都能够驾轻就熟。

??于是,说完这些,也许能够耐心看完的人也就很清楚,为什么我对自己的学生出去讲应急管理的大会报告充满信心了。

??其他的导师教学生,也许更喜欢让学生心无旁骛地去就一个问题深钻不停,这适合于某些学科,但是一定不适合于应急管理这个新方向。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怎么安排学生,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7304.html

上一篇:吃药的时候一定要仰脖吗?
下一篇:本年最后一期《中国科学院院刊》刊载了我们的文章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