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关于应急管理研究的通信

已有 5638 次阅读 2011-4-14 03:37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 灾害, 应急管理, 危机管理

XXX老师:
 
  您好!
  收到您的来信,感谢您对我的信任。
 
  我就自己所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吧。
  事实上,我们国家开始做应急管理研究的时候,开始扑上去的都是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慢慢地才加入了更多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
  
  在我的所知范围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所从事的应急研究方向大致如下:
 
  1,应急财政,我的朋友,西南财经大学冯俏彬教授正带着一支人马做这个东西,我自己带过一个研究生赵要军硕士论文就写的这一方向,几篇分别可以在《灾害学》,《自然灾害学报》,《西北地震学报》等期刊上找到。
  2,应急法制,我的朋友,中国政法大学李程伟博士做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此外,他的同事王冬芳、李卫海也有相应的著述。
  3,应急体制、机制的研究是个富矿,做的学者就更多了,这个通过检索在已经发表的文献里就可以找到至少几十篇论文,包括我自己也发表过这方面的论文,比如在《中国行政管理》上就有一篇关于现代应急体制设计的文章,国家行政学院钟开斌博士在体制机制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他所在的清华大学有一个团队一度在SARS开始的时候深度介入危机与应急管理研究。
  4,国际上从人文社科方面做危机与应急管理的学者就更多了,比如,荷兰莱顿大学有一批学者做这方面的工作,我的小朋友吕孝礼在那里正在读博士,做的工作也不错。此外,我的几个老朋友,例如韩国忠北国立大学的李在恩教授,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Janet Dilling和Audrey等也是从灾害应对政策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危机管理crisis,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以及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都可以认为是同一个学科方向。
  5,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夏保成教授手下也有一支应急管理的大团队,他们很细致地研究过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当然也做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包括社区安全等,有不少的著作出版,应该比较容易找到。
  6,从自然科学角度做灾害和应急管理研究的就更多了,比如地震的成因与应对,专著和论文连篇累牍。但是这不属于你关注的范畴,所以我就不多介绍了。
 
  我其实是没有资格给人提研究建议的,不过,既然你专门来信希望探讨这个问题,我就不妨胡说上几句,现在的研究涉及到危机与应急管理,角度可以很多,如果你是从事公共管理研究与教学,可以从治理角度,从非政府组织及志愿者管理,以及从非军事化应急角度,从多部门协同的角度,都可以做下去。现在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都还远远不够深入,有的是可供学者研究的空间。
  此外,顺手推销一下自己写的两本书《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里面其实我自己评判,70%的内容更象人文社科,而不太自然科学了。
 
  我们六月份还将在北京举行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班,你如果有兴趣,也欢迎你前来,这个班完全免费。
 
  多谢对我的信任,希望这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陈安
 
以下为这位老师的来信
 
  陈老师您好!
  偶然也是必然,在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上看到你的资料。为什么偶然因为我是偶然的机会在我们单位从事应急管理的教学工作,至于必然,发达的网络让我看到了您在应急管理上面所做的成绩。
  希望这封邮件您能够看到。
  我在单位也从事应急管理教学研究工作,但是现在有个很困惑的问题。
  我的学习经历主要是社科背景的,理工科的知识基本上没有系统的学习过。
  但是现在在应急管理的研究中,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我看到现在应急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运筹学、管理科学相关的研究
  二是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
  三是博弈论的研究方法
  四是仿真方面的研究方法
  在应急管理方面社会科学研究的相比比较少,因此,这对我来说有个很大的挑战。
  基于上面的原因,您看陈老师是否能够对我从事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非常期望您能在百忙之中阅读此信,并期待回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32912.html

上一篇:对本网编辑部的意见表达还是有效果的嘛
下一篇:让领导先尿
收藏 IP: 144.64.13.*| 热度|

1 逄焕东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