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知道的杨荫榆先生是来自三个不同渠道的短消息拼凑起来的。 第一个自然是从那篇鲁迅先生非常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里,在这篇文章里,杨荫榆是最可恶的置可怜的向政府请援的学生于不顾的保守女校长,这篇著名的文章还留下了很多名句,如“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等等,都是可以随时出口的句子。 第二次知道她的名字则是因为她以弱女子之身而直接怒斥日本鬼子,最后遭遇了不幸。这样的杨荫榆让人生出敬佩的心来。 第三次知道她的名字则是从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的书里,原来,杨荫榆居然是她的姑姑,让人愈发生出了难怪她能如此不凡的感慨:原来出身于书香世家啊。那个年代,上个师范的女人已经是不得了的,更何况还能够当上校长呢?其父一定是不亚于宋庆龄先生父亲的远见卓识之士。 今天的鲁迅中学所在的位置其实就是昨天的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而且他们也一直以有如此长的校史而倍感自豪,不过,我们的参观只是说到刘和珍、杨德群、许广平、石评梅等人,鲁迅先生的名字自然也是常被提到了的,不过,却不会谈到杨荫榆先生。 也许,历史总是会片面的吧,尤其是在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后注里也明确地为杨荫榆定了性,这段话是这么说的,“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风潮中,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七日借召开‘国耻纪念会’为名,强行登台做主席,但立即为全场学生的嘘声所赶走。下午,她在西安饭店召集若干教员宴饮,阴谋迫害学生。九日,假借评议会名义开除许广平、刘和珍......等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 虽然如此,我却不能不更理性,因为我知道,当时的这位被鲁迅先生批判的杨校长,当年大概也有爱护学生的意识,只是,过于激进的当时,一点点的妥协或者回避都会被认为成背叛或者罪恶。此时,是不能再提“韧”的战斗的。对于杨荫榆先生,一个柔弱如斯的女性,面对日本人所表现的勇气并不比刘和珍他们面对政府的子弹更容易。 我们却不能再说吧,至少鲁迅中学里是不会把被批判过的人物放在自己的纪念室里,毕竟,所以,强调的就多是几位勇敢的女子和她们的精神导师鲁迅先生了。 我一直热爱鲁迅先生,也热爱他的激进甚至偏激,知道,于他最重要的还是希望用最极端的呐喊来唤星沉睡中的中国人,即便这声音有时候是沙哑的,甚至在很长时间在很多的人里都被看作噪声,但是总也是沉默里少有的声音了。 鲁迅中学也许希望传承的就是鲁迅先生的这种精神,毕竟鲁迅先生确实在这里任过教,而且留下了太多故事,我仔细看了一下中学的主页,没有发现关于学校的一些办学哲学或者校训等所谓的有形“校园文化”,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按照当年鲁迅先生的气质来选择自己的办学理念,不过如果真的想有一个,我倒有个主意,就把“争”字作为学校的灵魂吧,鲁迅先生最担心的就是中国人的“不争”,而且到了怒的地步,那么,作为鲁迅精神的有形传承者的鲁迅中学,把“争”当成自己的灵魂怕确实可以呼应鲁迅的呐喊了吧。 我们是从鲁迅中学的后门进入的校园,同行的有在鲁迅中学工作了接近30年的史征女士,可以想象,她介绍起这所学校的情况肯定是如数家珍了。 从后院向前走,首先是一座简单的鲁迅先生的画像,然后经过了一座窗户有欧化特征的新楼,路过操场就进入校园的主体,首先来到了一个如四合院般的院落,四边都是两层的楼,灰色的砖显出古朴的样子,其实,这些却不是原来的建筑,而是后来仿建的建筑物了,不过,现在的技术已经发达到建新如旧,所以,百年的沧桑感已经扑面而来了。据说这里曾经拍过《末代皇帝》。 这里就有白色的鲁迅先生塑像了,先生的样子和我们通常印象下的没有两样,有着坚强的神情和硬硬的胡须。 我们从窄窄的院落里通过,逐渐走向校园的更深处,又是一个四合院般的院落,这里却不再是如后院般的新古董了,而是接近一个世纪的建筑了,此时再看那些砖,心理上也接受了它确实和历史一样古老的介绍提示了。 我们在一路的介绍中来到了南门,门却显得很局促,校门和第一座楼门之间的距离很近,不象现代的很多学校一样有着一片空地,不过,因为史征说这里的样子完全是原样未动,我也就一下子想到了1919年时候的学校的基本形态了——而且,也许这样的格局在当时还是先进的呢! 这里的校长带我们上了他的办公室,在楼的二层,史征提醒我们说这里的过道都已经向外倾斜了,而且已经很难恢复到正常的样子,但是,为了保持好原样,只进行了必要的加固而未进行大修,拥有历史对于一个学校其实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吧,有心人会小心地保存它到尽可能远的未来——那不仅仅是一件往事,仔细凝神远望,你会看到那遥远的过去,那些穿着浅蓝色长衫深蓝色中裙的快乐女子正在校园里优雅地散步,手里拿着刚上课用的书或者一本爱情诗集。从那里,我们可以读到写在书空白处的诗,也许就有这样的句子: 我是宝剑 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学校第一座楼前还保留了当年的汉白玉雕花的门楣,四边则绣以砖雕,古朴而奇丽,下面是“鲁迅中学”的几个字,我没有问是不是辑的鲁迅先生的笔迹,但是自己感觉风格上有点象,再向上看,二层楼的同一位置却是一个缺口,据说是在不堪回首的年代被挖去了的,我还知道在那个时代连那对苦命鸳鸯高君宇和石评梅的灵魂都没有被保住,他们在陶然亭安静了那么多年后被无知的后人惊扰。 这里的校园的墙上也是校史展览的意思了,有刘和珍和杨德群的相,正如我对那个年代的年轻知识女子的想象一样,带着正在成熟着的青春气息。校园里还专门辟了一片空地作为她们的纪念碑,是方尖塔般的建筑物,碑身的后面则写着“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正气歌的这几句因为有烈士曾经生活在这里而显得格外有气魄。 纪念碑后则是鲁迅生平的展室,因为我对鲁迅先生还算熟悉,这些资料的详实性和全面性倒都显得比较一般了。只是展室内部空间显得很大,也许是天花板比较高的缘故。 在老学校呆着的感觉真是很独特,尤其是之前因为一度为女子中学而知名更让学校增添了一些感伤的气息,学校里秉承的建新如旧的建筑方针则更让我有置身于一个世纪前的茫然的感觉,虽然北京的气候以干燥为主,但是鲁迅中学好象周围弥漫了一种潮湿而哀怨的气氛,那些吱噶做响的木楼梯则使这样的气息更加浓重,只有更加年轻而朝气的学生快速跑过才冲淡了一些。 校长倒是显得和这个学校深远的背景有接近的地方,不过史征女士却是极其开朗的人,倒是为整个行程带来了很多的亮色,爽朗的笑声在校园里响起的时候让人感觉着现在的而不是鲁迅先生的时代,那终究还是有所不同的。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