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当王鸿飞再往返中美一次的时候,中国科技政策就成熟了

已有 7919 次阅读 2010-9-7 00:35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鸿飞兄发了一篇新博文,介绍了他目前在再度回到美国就职的情况。

  大家还是很关注的,毕竟,鸿飞兄一度是科学网上的第一名博(现在虽然是第二了,但是在我心目中还是第一),他在科网上出道早,且观点独特尖锐,文字功夫也还不错,引来大家的关注是理所应当的。

  虽然我和鸿飞兄掐过几架,还说得很尖刻,我成了他笔下的“牛虻”,他在我笔下则拥有着六个“优点”,但是这些都不影响我对他的正面评价。

  看到他的往美国回流,我觉得还是很值得说上一说的。

  首先,他的这种情况以前也有过,不过由于科学网还不发达,所以为人关注的少,且那些回流的人多是因为实在受不了才走的。

  而鸿飞兄在国内还是过得比较滋润的(我认为,也许别人有异议),基本上重要的资源和荣誉他都拿到了,且研究工作也做得不错(这个是鸿飞兄父子自道,不过我判断应该是真的)。如此的学者再度赴美,且在美国找到了更为合适的职位,这个还是会让大家深思的。

  在美国的华人,其实还有很多更加优秀的学者没有回来,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的科学院和工程院,华人“院士”很多,可是,这些人里面,愿意回来或者已经回来的不多,目前屈指可数。推断更多的这个层级的大教授不回来应该不是条件不够优厚的问题,而是习惯了美国式的科研和生活方式,回来有诸多不适应之处,干脆就一开始就不动那个心思。

  而回来的这一批呢,更多是拥有比较深刻的“人上人”情结,不客气地说,就是中国文化里最糟糕的“级别”效应,在美国,这样的“人上人”感觉是没有的,可是在中国,到处都是。

  也所以,一旦有机会当了“人上人”,会很享受的,再回到美国做那即便得了诺贝尔奖也只是多了一个固定车位的教授,反而会极其不习惯。

  因此,往美国回流的学者里,多是不适应中国“人上人”文化的一批。

  而鸿飞兄至少稍有不同,即使不是完全不同。

  这就更加可贵了。如果在国内已经可以充分享受到“人上人”的感觉,却执意再次回到甚至需要重新创业的美国,放弃的东西可不是一点点。从美国到中国,放弃的只是高薪和别墅,得到的是整个世界的屈膝(夸张一点说),而且会慢慢地弄到高薪和别墅;而从中国再回到美国,那些逢迎的笑脸当然地会全部消失,面对的全部是平等待你的神情和做法,作为“中国人”,大多是真不习惯的。

  我甚至敢于断言,那几位在国内已经呼风唤雨的N人学者,经受再大的讽刺他都不会再回去了,因为那被人仰视总理握手的感觉回到美国可就再也没有了。

  不过,鸿飞兄一次回到美国肯定不是中国科技政策的成功,什么才算我们政策的成功呢?那就是鸿飞兄再次回来,然后重新返回美国。

  至于为什么用这个作为判据,我是否还需要解释得再清楚点?!



海归“出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60182.html

上一篇:海龟即土鳖——危巢之中,难存完卵
下一篇:今日抵达冰城
收藏 IP: .*| 热度|

25 马红孺 刘建彬 鲁雄 李传亮 梁进 刘进平 曹广福 朱志敏 梁建华 张亮生 杨秀海 惠小强 逄焕东 刘凡丰 吕喆 王启云 苗元华 李志俊 耿文叶 李学宽 唐常杰 徐耀阳 李毅伟 侯振宇 threedoctor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