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学者们应该怎样评价自己——千万别认为自己特殊 精选

已有 4959 次阅读 2008-8-22 12:42 |个人分类:时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最近又看到了不少的争论,看得都有些烦了。这些说法包括:谁谁到中国来工作是“一面旗帜”啦,又是谁谁是“罕见优秀”的科学家了,又是什么“多少万人多少十年里就出了这么一个”啦,等等等等,让人不禁摇头。

        太把自己或自己喜欢的人当回事了,而现在以及以前乃至未来的现实是“世界没有你会更好。”

        这其实就牵扯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学者们应该怎样评价自己?或自己喜欢的人?

        在整个学术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如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如果没有他们,相应的学科会延迟一段出现才能取得新的发现和发展。但是,请注意,也仅仅是延迟罢了,而非没有他们就永远没有什么学科或问题上的突破了。

        爱因斯坦如此,其他人怎么好意思出来声称自己多在牛杂志上发表了几篇(几百篇好了)长论文就觉得世界上没有他简直没法继续运转下去了呢?

        费解中......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那些自我感觉(或自他感觉)特别良好的人,都应该想一下这样的问题:如果自己突然死掉了,世界的损失到底有多大?

        你会很沮丧地发现,这个世界对于您老人家的死亡毫无反应。

        没趣吧,这就是现实。那个到今天还不愿意深施一恭回他的宣誓效忠的国家米国的教授,现在反而成了能够抱着中国973一大笔钱,杰出老头基金一小笔钱的既得利益者,在各样的场合也有不少人出来替他说这样的话:“中国没他简直就是巨大损失”。让我的嘴角颇有些反应。

        政治界人物,科学界人物,基本可以认为大抵如此。

        在1976年的时候,包括当时只有6岁的我都有这样的感觉:某人去世后我们中国人可咋办啊?还能继续活下去吗?结果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看到了,中国人活得比1976年之前要好得多,而且,如果当时的政策继续,则中国人活得会越来越差。

        当时某人不在之后我们每个群众(群众这个词很有趣)对于自己以及中国的担忧在1976年又是特别真诚的,和我们今天的一些人出来说“某某优秀得没边,不能伤了人家的心,中国可得用巨大代价留住”的口吻毫无区别,一样真诚,又一样没有任何价值。

        最后,说到目前从事应急管理的自己,如果搞应急管理专业的行列里少了一个我,这个应急管理领域一样会继续推进下去,同样地,少了这个应急管理领域的什么什么大牛教授,剩下的我们也一样能把应急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和实践推进下去,因为没有了阻力也许还能推进得更好更快些。再类似地,如果少了一个学习应急管理的硕士研究生,那么,和少了一个院士的区别是可以以毫厘计的——区别微乎其微,而绝无本质差异。

        所以,在评价自己或自己尊敬的某某人的时候,要先给自己一个这样假设:我(或我尊敬的那谁谁)突然离开这个学科之后,世界会不会改变?

        答案一定会让人沮丧:这个学科会发展得一样平稳,甚至少了您会更好。

        所以,千万别认为自己特殊!那样太浅薄!

        【附言】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就认为大家的科研工作就毫无价值可言了。在今天,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环境去努力做研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能够推进世界科学的逐步进步,抱了科学理想的人(包括部分仅仅为了谋生的科研人员)也都会认真谨慎地做工作。在这所有搞科研的人里面,也会有一个所谓的优秀程度排队,比如:某甲做的工作比另外一些人更好一点,但是,如果因为这样的好一点(甚至好一些)就自我拔高到这个学科没有自己乃至这个世界没有自己就无法持续下去的地步,或者说竟然“成为了一面旗帜”,则可笑了。“不可或缺”与“有你亦可”是本质完全不同的,而很可惜的是,我们都属于“有你亦可”这一类的人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5754.html

上一篇:我居然是个不会“上床”的人
下一篇:为什么人要永远保持赤子之心——答一位朋友
收藏 IP: .*| 热度|

6 李宇斌 唐凌峰 郭向云 王涛 俞立平 曹聪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