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闽游记之十一——福州普通话的经典句式

已有 4020 次阅读 2008-8-19 09:58 |个人分类:论游—走遍中国|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你有听过这首歌没?”
  “你饭吃过没?”
  “今天你有来吗?”


  在我的印象里好象以前听到过类似的表达,这次来到福州才发现,类似的句式居然在福州非常常见,象第一句话,其表达的意思是“你听过这首歌吗?”第二句话的意思应该是问“你吃过饭没有?”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没”发mo声,在声调体系里属于4声(入声),并非是2声。“这种“有”句法主要用语征询性的问句,结尾必是“没”,相当于问“有没有”。
  其实,这样的句式不仅仅是可以用于疑问句,还可以是陈述句,如“我有试过。”“我有去过。”
  当然,最主要的用法还是疑问句中,在福建的这些日子里我在很多不同场合我都听到了这样的表达,比如,“你有买票吗?”“你有托运行李吗?”“你有打过电话吗?”“你有去过福州没?”“你有看过···没?”“你有吃过····没?”等等,多表示问过去是否有过这种经历,表示已经完成的事情。
  根据我的看法,疑问句式大致属于“人称代词+有+动词+名词+没?”的形式,或者“人称代词+名词+动词+过+没?”的形式。如果说这样的句式只存在于民间的对话,我也许以前相信,可是回来北京后看福建东南台的节目,我才发现,主持人也不是在使用“你有做什么事吗”这样的句式,看来,是福建的方言体系进入非标准普通话的一个典型表达了。

  有朋友提醒我,其实这种句法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港台人士(很多娱乐节目)说,而且也说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感觉在港台人士那里是也是一种很常规的表达方式了,不像在标准的普通话中听着还有些别扭。所以,也许最早不一定是产生在福建。
  再考虑得更深远些,其起源可能更像是受英语过去完成时的影响(have+动词过去分词),纯粹从字意上看,福建方言中的动词前面加“有”有些像英语中表示以发生的过去时have的用法,是一种外来影响,由于国内原来很长一段时间比较封闭,文化上与外界交往少,因此产生于港台的可能性更大。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也有可能受英语影响和自然产生两方面因素都有,真正的起源的认定要有严格的调查考证。


  另外,疑问句式也用于征求目前想干的事:“有去看电影没?”类似英语中强调性加to do或to be的效果。这种“有”句法,主要用于征询性的问句,结尾必是“没”,相当于问“有没有”,“你有吃饭没?”更多的是表达“你要不要吃饭”的意思,其次根据语气变化是对别人是否吃过饭表示怀疑的问法,“你吃过饭没有?”因此,并非只是表达一个意思,再如:“你有买票吗?”就可以有两重意思,一是买过票没有,二是要不要买票。“你有打过电话吗?”这句有点意思,可以表明“谁动了我的奶酪”之类的问题,相当于你是否用过我的电话,另一个表示打电话这事你落实了没有,全在问话的语气变化上体现。

  中文系的本科生毕业时有专门写语言作为论文的,有些就是拿出一些典型句式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些普适性的结论,各地方言不断丰富汉族普通话的内涵,因此,中文系的人也就有不断写下去的文章,作为语言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就成为中文系永恒的话题,也还不错。
  中学语文课的教学为一些学者或者部分语文教师所诟病已经不是一天了,有些人反对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语言被割裂开来进行类似于技术方面的分析,而不是把会写文章作为培养的出发点,代表人物有作家王蒙,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反对的理由并不太全面,语文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语言作为一门技术来进行分析,甚至是完全打散了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获得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句式的研究,比如语法的研究等,这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我也反对一个人学了语文却不会写文章的这种趋势,但是写文章,尤其是写非论文性质的文章,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者兴趣,并非所有的人都应该写出花团锦簇的文章来才算语文教学成功。只要人人都拥有语言和一般的写作能力就可以,不至于写出来句子语法有问题,让人费解就算语文教学成功了。
  至于王蒙做初中语文试卷不及格的问题,那是语言作为一门技术他并没有掌握完全,并不能因此就完全怪出题的人。当然,他说过的近义词他老做不对似乎可以谅解——汉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多义性,不够准确,太概括,以至于理解上可以发生很多歧义。
  
  说到这里已经离福州很远了,那么,“你有认可我的观点吗?”

  附注:感谢网友水中君和河清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我把他们的一些观点放进了已经改动的现在的文章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5450.html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应急管理(续4)——2年前的讲演
下一篇:Shopping猫在五棵松体育馆看到了姚明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