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南游记》澳大利亚印象之五——我认识的基督教(上)

已有 4107 次阅读 2008-6-22 08:34 |个人分类:南游记

??本文原题目为《南游记——澳大利亚印象之五——初识浸信会》

??一、关于基督教
??
??说是初识浸信会,却是不太准确的,因为认识浸信会这个名字还是从2000年初开始的,当时,在硕士时代的导师刘教授推荐下,我去了香港浸会大学找寻做临时合作研究的机会,还在数学系做过一个报告,这也是我第一次用英文进行稍微正式的讲演,尽管听众全部是中国人。但是当时只知道这应该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并在香港这个地方颇有市场,除了浸会大学外,紧临的还有浸会医院,也是这个教会办的。
??关于基督教,大家都知道的很多,从圣经的旧约第一章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上帝由于过的十分寂寞,用了几天的功夫顺手创建了这个世界,然后是极象他老人家的第一对人类----亚当夏娃的出现,这小两口被蛇引诱而偶然且必然地获得智慧后,下面的任务就是不停地扩大了人类队伍,然后经过了若干代的痛苦与折磨,偶尔也伴随了些欢乐,期间还有那可以通天的巴比伦塔在建设过程被上帝主动破坏,以及上帝决定通过大洪水对世界进行清洗等天为的事件,上帝通过不断对信仰或不信仰他的人显示他的神迹,最后可能觉得还不够,于是就是<圣经--新约>开始耶稣的横空出世了。
??关于耶稣出生的圣诞日,据我听来的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的系主任(同时是基督徒)的说法,这个日子其实原来是太阳神的生日,因为当时的世俗领袖是罗马人,而罗马人信仰的神属于另外一个不同的体系,太阳神则是其中重要的信仰符号,12月25日,罗马人要求全国为太阳神祝寿,当时的基督徒作为弱势群体,在那天也不得不作出一个朝拜的姿态,尽管一百个不愿意,于是基于阿Q的心理,自己私下里干脆就认为是在为耶稣过生日了。这是研究宗教的学者的看法,应该可信度还是比较大的。当然,作为基督徒的他总结到,可是,现在谁还记得这其实是太阳神的生日呢?言下之意,颇为基督教的广泛性自豪了。
??又据一种说法[5],12月25日是冬至日,这一天,是太阳在正午时刻距离地平线最近的一天,是季节由昼长夜短转为夜长昼短的转折点,因此才是太阳神的生日,人们为感谢本年来太阳神的恩惠而在无敌的太阳节(Natalissolis invictis) 纪念太阳的诞生。但是这种说法让我觉得有些可疑,因为如果为太阳神选择生日,为什么不能选择夜长昼短转变为昼长夜短的转折时间呢?暂且存疑于此。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研究基督教史的学者认为,耶稣在当时的历史学家那里并没有确定地挂个号,即使有作为犹太历史学家的约瑟弗斯的《犹太古事记》中两次提到过耶稣,但是16世纪的学者却对这段是否是原始记录产生了怀疑[1],认为是三世纪的基督徒在书里私下里添进了自己的私货。一般认为,如果耶稣他老人家确实存在过,那出生年份应该是公元前6年左右,但是,他的存在性从无神论者这里还是颇可置疑的,而从基督徒那里,这肯定是世界上最基本的事实之一,我们以“不语怪力乱神”的观点出发,暂且存而不论。
??如果说《旧约》更象犹太人和犹太教的历史从创世传说到发展详细记载的话,耶稣的诞生应该是基督教系统化的开始,因为耶稣开始想到通过招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来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无疑这是最厉害的一招,因为教会的影响开始成倍地增长,他甚至还在门徒中选择了12个使徒,作为研究生来培育。这手法和我们的孔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孔子招的研究生班级规模比耶稣要大得多就是了。耶稣的班级才12个人,顶多能组织一个讨论班,而孔子则是72人的研究生班,当然,属于本科的更多了,有3000多个,足以相当于一个大学的规模了。我们的研究生照收规模一定要超过外国,从孔子这里又得到了验证,但是可惜的是,耶稣的学生除了犹大由于叛变而没有留下专著外,其他的门徒的毕业论文都收录在<新约>这本论文集里。而孔子的72个研究生则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受到孔子的亲手指导,他们中超过60个人的事迹甚至除了《论语》外,其他地方居然没有记载。这无疑可以认为是扩招带来的问题,学生的质量直线下降,72个人对世界的贡献甚至不能和12个人相比。
??另一方面,这也是个可以说明自由从我国开始的一个证明,孔子可以随便招研究生不受当地政府的限制,这种自由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难得的,因为之后的发展基本是按照自由到专制这个方向进行的,而西方则是按照从专制到自由这样一个脉络发展的,现在已经到了自由制度化的地步。
??当然,耶稣当时应该是非常希望扩大招生的,但是在罗马世俗领导的压力下只好不断感叹“河不出图”,呵呵。甚至,即使这么小的研究生班,罗马人都不让办,终于把耶稣钉在了十字架上。好在人越是在没有希望的时候信仰的力量越可以无限扩大,在当时的生产力如此低下的前提下,这种可以使精神得到解脱的教义在偷偷地不断传递,用领袖的话说,星星之火燎原。
??对犹大结局的描述却是语焉不详的,因为《马太福音》说,犹大出卖师傅后感到悔恨,想把得到的30块钱还给祭司和长老,说自己在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但是长老们现在却嫌钱烫手,犹大于是把钱扔下,出去上吊而死;《使徒行传》则说,耶稣复活升天,卖主者犹大则肚破肠流而死。一个从脖子这个部位执行了自戕,另外一种则有些学习日本武士的死法了。不管怎样,基督徒们是不会让他继续好好活着的。
??而对圣经教义的不同解释或者信仰方式的不同必然成了教会的大问题。从犹太教分离出系统化的基督教之后,信仰的人由纯粹的犹太人发展到多种族,接着的事情是各类不同来源的人不断向圣经里增加自己的解释,圣经也多了新约部份,且内容并不比旧约少,争执甚至肢体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例如,对于神是否三位一体,关于是否应该把耶稣的实体放在十字架上膜拜,随着权力的变更也在不断地改变,这样的结果是,尽管只在君士坦丁堡就开了四次会,教会也无法不分裂,于是终于有了东正教,罗马天主教,新教等不用的分支,一般称基督教时多指基督教新教,实际上,这个名字应该是所有基督教分支的根节点。而除了路德教派,英国国教和福音教派之外,詹森派,阿明尼乌派,教友派等都属于新教的分支,浸信会(又称浸礼会)则应该是英国国教的一个分支,他们不崇拜任何有形的实体,在教堂里只有一个十字架摆在那里。而天主教则是形成了以罗马教皇为教会领导的有权力实体的组织,在人类文明的一千多年里起着或好或坏的作用,象烧死布鲁诺这样的事情就是天主教干的。
??在香港的那段日子里,我和妻子多次去了一个教堂听普通话的讲演,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弄明白那到底是那一家的教堂,对教堂的印象却已经开始有些模糊了,留在脑海里的是讲演后的香喷喷的盒饭和那些同时是科学家的教徒讲演的印象,毕竟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因此有些观点也还是深刻的。同时还会唱了一些宗教歌曲,现在想来觉得还是很好听的,这是很正常的吧,毕竟世界上三个最伟大的作曲家,巴赫,贝多芬,莫扎特都是把宗教音乐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前者,三者中的王,更是基本以创作宗教音乐为主的,而贝多芬,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圣母颂》,我大学时代的一次全校歌咏比赛,我们数学系就选了这首歌,我还在里面凑了个数。
??
??二 圣诞晚会
??
??2002年12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我在杰西蒙德(Jesmond)逛完超市出来,看着一个香港人模样的女人好象在寻找什么人,我看了她几眼,她却径直向我走来,我正在让路,她却开口了,问我是不是中国人。当然,回答是肯定的,然后就是一张宣传单,上面是关于圣诞节活动的通知,在伊斯林顿(Islington)的浸会教堂。于是我知道了这个教会的活动,爱凑热闹的我没有放弃这个机会,24日下午买了个在晚会上准备作为礼物交换的5块钱的巧克力就在7-11便利店外等来接我们的车。
??我上了林先生的车,他是这里浸信会的中国负责人,来自香港,一家人都是教徒,据后来其他人说他几乎是这个区中文教会的创始人了,他从澳大利亚人那里借用教堂到发展其几十个会员,费了很多的精力。
??我们到的时候天还大亮着,于是林先生让大家在外边随便走走,我走过教堂外面的时候发展一个有些可疑的艳丽女子在那里亭亭玉立着,短裙短的不行了,我看了她几眼就快速离开了,到了附近的小树林转了转,又去附近的旧车行看了几眼,回来的时候那个女子还在。如果真的是做皮肉生意的话,就在上帝旁边,也过于张扬了些吧,不过想来耶稣也许会谅解她的,因为他曾经处理过类似的案例,一些人试图把一个有淫荡行为的女人用石头砸死,希望得到他们的导师耶稣的赞成,但是耶稣一句话让所有的人都退缩了,他说,如果你们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罪过,那么可以拿起石头。没有人再有勇气了,耶稣就劝这个女人回去,但是希望她以后能够检点些,在人人都颂扬耶稣的宽容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些可疑的地方,因为耶稣的妈妈也是差一点被砸死的女人啊,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没有耶稣了,这样,在我看来,耶稣的宽容颇有些自私的成份在里面。
??不管那女人是干什么的,都是她自己的事情,我该去参加晚会了,在门口登记过以后就进入了晚会的现场,已经热闹起来的,不少相熟的人在热烈的聊天,有几个人和我打招呼,非常热情,其中就有在杰西蒙德(Jesmond)碰到的那个香港女人,才知道她叫钟传道,是个非常贴切的名字了。还有两个外国人,其中一个安德鲁在晚会上露了一手帽子戏法,他的道具从球到羽毛球拍子,再到三把刀,功夫确实不凡。和他聊天时知道他是个牧师,同时在大学里也有兼职,而且,他居然认识和我一个办公室的老马,令我惊愕不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9938.html

上一篇:小诗一首:当累了的时候
下一篇: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应急管理(5)——2年前的讲演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