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五上午一二节,继续在雁栖湖给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上《智库双螺旋法导论》的专业核心课。首先我向大家推荐了周日(9月24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的“第四届智库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告诉同学们会议提供免费的午餐,当然更有免费的高端报告。最后还真有两位同学从六十公里外赶来参加了盛会,且来得早的同学还吃到了免费的早餐。
闲话少叙,让我回到课堂内容。
因为第一次课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提起对智库研究的兴致,所以我给大家从《隆中对》的古典智库故事讲到了雁栖湖周边当年作为中国科学院力学二所地址(今天已经成了纪念馆)的选择决策,是乘坐直升机在北京周边发现的这块宝地。当然还有我国将导弹作为研发战略重点选择的故事。算是从古到今都涵盖了。
这第二次课我从在《智库理论与实践》学术期刊发表过的一篇论文说起,写到智库产品(报告)的九个类型,除了前瞻预测型是比较重要的之外,还有回音壁式的。有时候,作为智库要对社会运行的当前状态进行刻画、描述或评价,以使决策者对现实有更深刻的了解。
比如,安全感。
我曾经就公众的安全感做过一个几年的连续性研究。在刚过去的三年里,我甚至让我的学生们就中国和韩国公众安全感的差异性进行过比较分析研究(Risk Perception of COVID-19: A Compararive analysis of China and South Korea),成果也发表在了还算不错的所谓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21)上。中国当然我们调研起来还比较容易,调研韩国人的安全感就费了点劲,毕竟存在语言障碍。其间为了沟通方便,我们特别找了一名中国在韩国忠北国立大学李在恩教授指导下读博士的朝鲜族同学(今天已经获得延边大学的正式教职了)。
那么,从我们这边的角度,如何才能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公众安全感呢?
如果只是给出一个笼统的安全感分数作为答案,那其实是一项比较容易研究的。抽样只要符合要求,最后大家回答有数的几个问题,包括给自己主观感知到的安全打个分数,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根据我的了解,公众对于泛泛的安全感给的评价还是很高的,98.6这样的高分都不在话下(这个正是2021年的调查结果)。
但是,一个大国且不说区域广阔,领域也非常之多,在一个方面感觉到安全并不代表在另外一个领域也觉得没问题。比如,我们都对当下的治安非常有信心,恶性治安事件非常少,或者说少到了大家都没什么感觉。治安之外,领域还是有很多的,比如经济(包括就业)、文化、婚姻、军事、食品药品等。同一个人对于这些也一样非常宏观抽样层次上的安全感知是不同的,如果打分一定会出现有高有低的情况。不同的人因为所处的行业不同,年龄阅历有差别,甚至身处的位置不同,都会造成安全感的差别。
于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我觉得将安全感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主观认知,一个是客观测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婚姻,客观数据应该从适龄群体结婚情况和离婚率来进行比较,这是可以有数据来源的;而主观感知哪怕是调查尚没有结婚的年轻人,大家对于婚姻是期待、恐惧还是谨慎悲观,也都是可以进行样本调查的。其他领域也一样。
最后,我们就将人们生存于其中的领域分成了十几大类,然后按照客观(X轴)和主观(Y轴)将这些被调查好的领域分别放置,最后我拿几个具体的领域来进行说明。
一是客观数据和主观数据都倾向于乐观的,最典型的就是治安。经过我们对违法犯罪客观数据的调研以及对大家在生活中对于半夜出行等的考虑和选择(主观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公众在这个方面的安全感是非常好的。半夜在街上溜达没人会从内心中充满恐惧,选择撸串或者轧马路都是毫不犹豫的。
二是客观数据和主观数据都倾向于悲观的,那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婚姻。似乎现在的适龄人士对于婚姻的信心不太高,而再看具体的离婚率,确实也是一个上升的态势。
三是客观数据不乐观但是大家内心没感觉的。最典型的领域是交通。如果累加每天每周每月的交通事故伤亡数据,发现还是不低,但是,这些数据从来没有影响过几乎每个人的出行(除了少数近期因交通而伤亡人的亲属朋友等会一下子有所警惕)。
最后第四个类型则是客观数据显示出很安全的状况但是公众主观上却没有很强的安全感。食品领域就是!当然,我们也去寻求了背后的内在机理。发现,食品问题首先是每个人都关注的领域,其次,各类公众号对于食品领域出现的问题也是非常乐于推送(关注度高嘛),两箱之间都正相关关系。而客观数据呢?比如我们从市场监督局那里获得很多地区的抽检数据,发现合格率平均在99%以上,而那些不合格的部分多数情况也是标签标记不合格这类其实不影响食品质量的小事儿。但是,一个摊位上检查出来的馒头使用了不合格的添加剂(吊白块)、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大米重金属超标、肉制品出现了瘦肉精之类问题,会很快延展到更大的范围,所以造成人人关注食品问题的局面。只是,这些案例往往不会影响人们的饮食行为,也算是认知和行为之间的错位与偏差效应呢。
这样,安全感就可以在不同维度上展现出不同的现象。我们对于安全感的认知也就一下子立体起来,如果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就可以从逻辑上推断这些结果的前置原因和对更为广泛群体的影响,从而为精准施策带来更有价值的启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