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蒋勋的《生活十讲》,准备没有太多逻辑性地把一边读,一边写的总结在这里。】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喜欢这句话。
人是最贪婪的动物,总是在无休止的“我要,我要...”,无论是真需要,还是根本不需要。殊不知,要得越多,生活的“包包”越重。实际上,最后“神马都是浮云”。
每个人的生活记忆中,多多少少有些“假象”存在。对过去美好的思念,常使我们将现实幻化,就好像安上了梦幻的镜头,越看越“真实”。
对过去美好事物的念想,达到幻化程度,会成为一种生活的负担吗?
文学是一种疏离,保持旁观者的冷静,去观看一切与你有关或无关的事。
冷眼看世界,得先能跳出现实,或者站在现实的制高点。
在真与假的坐标区间游离,产生艺术的美。
人生就像是一本永远阅读不完的书,每一次觉得懂了,又会出现一个新的、不懂的东西。
非常同意。所以要不断学习,勤奋读书,以便明白越来越多,把人生这本书读懂。
年青时不仅有很多美好的梦想,也会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和情愫。如初恋时,仰面痴求皓月,传递情思的画面,能够让你幻想一辈子,而且亦久亦美。
哲学是答案,是行为,是人的完成。
喜欢有哲学的文学,而且哲理要比较重。
学数理的人,思维往往偏理性,好哲理,缺乏泛思,缺乏幻想,以至于不能“侃侃而谈”,被视为“干瘪”。
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反过来思考,读蒋勋先生的书感觉很够味,所以就属于介于哲学与文学之间。
缺憾能产生美。
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应该被轻视的。
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不管他们“听话”,还是“不听话”。
假如上天真的可以宽容一切,正义和法律肯定不行。像“童丐”的“乡主”们,是绝对应该受到良心和法律的严惩,无论儿童的来源是什么。
我常常觉得台湾社会变动得很快。
“神马都是浮云”,大陆当今变化更快。“破旧立新”,还有多少历史痕迹留存?
我会特别就敬佩一些在某个特定领域有持续力的人。
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变化太快、太多,缺乏具有坚持力合持续力的人。
“诗人”听起来是很崇高的。
“诗人”本来就应该代表一种高雅的品味。无论“梨花”诗人,还是“羊羔”诗人,讲究的无非是别样的表达形式。
大学的时候,艾青的诗让我“迷”了很久,什么时候再读一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