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大学谱写西迁精神
霍有光
淘金攻玉铁成钢,
虬劲红梅华夏香。
西徙精神传炬火,
仙交龙马永腾骧[1]。
注[1]:西安交通大学:同学们都亲切的叫它“仙交”。龙马是古代传说中龙头马身的神兽,亦指骏马。拟用龙马精神类比西迁精神。
古人说“艰难玉汝成”。玉成:敬辞,意为成全,成功;汝:你。形容经过艰辛的磨练,可以使你获得成功。交大人在曲折的迁校与建校过程中,经历了时代的风雨考验和坎坷磨练,形成了可贵的西迁精神!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
一、服从国家全局利益,开发大西北的拓荒者精神
上海发展国民经济需要交大,交大留在上海是建设社会主义,但是交大西迁是国家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祖国的大西北更需要交大来开发。周总理“对交大迁校问题的意见”指出:“旧中国工业的布局和教育的部署是不平衡不合理的。假如看不到这些基本情况,就无法理解解放后各项改革的必要性,也难于理解在高等教育方面进行院系调整的必要性。……工业内迁和交通大学内迁就是根据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国防形势的要求下提出来的。西北过去是落后的,但将来必须成为我国巩固的后方,那里有丰富的资源,有条件成为我国的乌拉尔。但是西北区与另一个工业基地西南地区的建成,如果不靠沿海地区的支援是不可能设想的。从沿海地区作适当的调整和内迁,也是必要的。”“1955年决定交通大学内迁是对的,为了支援西北的建设和沿海的形势,是必要的。……交通大学搬去虽然有困难,但既是国家需要,就要设法克服困难。”“大西北包括山西、河南七个省区,西安是中心。西北地区是需要交通大学的。西北地区的领导是欢迎交通大学的。……能到西北去锻炼是有好处的,尤其是青年,条件太舒服了是不能锻炼人的。交通大学已去西安的师生员工经历一年的风霜是好的。今年交通大学毕业800多名学生,其中也将有一批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西北到艰苦的地方去参加建设,现在上海余下来的一千多学生和几百名教职工,如果能够接受去西安,我并不放弃全搬的可能,年老体弱不能去的可以不去,有时去讲讲学。”
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给交大来信(1957-6-26)也指出:“我觉得交大迁到西安,对国家的建设事业和科学发展事业都会有好处。从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看,似乎西迁比留在上海更好。当然这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它所带来的困难,对一部分的师友,可能还很大。这些痛苦,我个人是能够体会的。如果可能,我们就以上火线的精神或拓荒者的精神,克服这些痛苦,投向火热的建设阵地吧。”“古人说‘艰难玉汝成’。一时性的条件不够反而可以促进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建设事业也就发展了。条件是人创造的。兵法说‘置于死地而后生’,何况西安并非‘死地’。”“因此,我个人的意见,是希望交大全部西迁。”
彭康校长代表交大人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明确表态:“交大全迁西安,这对支援西北建设和学校本身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如今,可以欣慰地看到,交大人在历史的抉择面前,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建设大西北的道路,抛弃了局部利益、家庭利益与个人利益,用自己的艰辛实践,向周恩来总理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待,练就了一种“上火线的精神或拓荒者的精神”,为建设大西北发挥了义不容辞的先锋作用。
图001画法几何与制图教研组全体教职员西迁临别欢送合影(1956年6月)
图002 财务科全体西迁时合影(1956年6月)
图003 欢送彭康校长到西安工作
图004 在上海火车站,欢送首批前往西安的教职工与家属(1956年6月)
二、自强不息,建设名校的艰苦创业精神
1956年4月,在交大隆重纪念建校60周年之后,一些担心迁校会影响交大发展的人认为,交大如果迁校可能活不过61年。杨秀峰部长在给全校同学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保证交大不但有60年历史,而且有600年历史。”当然,国家提供保证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条件,但是交大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能否经久不衰?大树是否能够移活?还要靠内因或者说靠交大人自身的艰苦创业来实现,历史则作了最好说明。
1956年6月27日,中共上海市委向中央发出特急电报——《关于交大迁校问题的意见》,电文指出:中共上海市委与交大负责同志“具体研究”了“三个方案”,而“在目前条件下较好的办法”是第三个方案,也就是“交大仍按原计划西迁,即自今年开始,由交大负责为上海筹建一所新的电机机械类大学。这一方案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运用交大条件配合西北工业基地建设,交大亦可得良好发展条件,而上海方面仍得适当兼顾;上海新校逐年建设,在交大方面可以从容输送师资,在上海方面又可以逐年完成基建筹备;同时,从筹建一所新校的任务来看,上海的困难也比西北小。”
正是应中共上海市委的要求,交大除动力机械制造系全部迁到西安外,机械制造系和电机工程系为上海保留了一个小的底子,造船系和起重运输机械系则全部留在上海,为上海发展一所“电机机械类”的大学奠定了基础。1959年3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确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交大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以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同时进入全国16所重点学校的行列。也就是说,交通大学靠自强不息,建设名校的艰苦创业精神,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在西安与上海两地为国家同时建成了两所重点大学!
交通大学按照上海市委的需要,在上海学校逐年建设中,交大不断地“从容输送师资”,为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国务院“国二陆字212号”文件批复同意教育部《关于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两校分设后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中明确要求:“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在师资及高年级学生方面,应予上海交通大学以适当的支援。”也就是说,尽管交大西安、上海部分都已成为国家重点大学,自今以后,将独自建校,但西安交通大学仍要在师资方面,继续给上海交通大学以大力的支持。西安交通大学履行了这一光荣任务。这是交通大学通过孵化作用,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作出的值得永远载入史册的历史性贡献!
1959年末,西安交通大学已今非昔比。有机械系、动力系、电机系、工程物理系、数力系、水利系、纺织系等8个系32个专业,暑期毕业学生860人,年末共有师生员工12741人,其中学生9524人,教职工3217人(教学人员2239人,其中专任教师1223人,教授43人,副教授41人;行政人员490人;勤杂人员488人)。学生人数相当解放初期的4倍;教师人数相当解放初期的5倍;有校舍31万平方米,相当解放初期的6倍;实验室50多个,相当解放初期的8倍;图书52万册,相当解放初期的6倍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国家期望交大西迁“最大发展规模为12000人”的建校目标。
图005 交大学生在校办工厂勤工俭学
图006 学生在电机实验室实习
图007 学生在机切实验室实习
图008 彭康与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工作
图009 交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开挖兴庆湖
三、敬业奉献,建设西部工业基地、向科学进军的攀登精神
交大西迁时,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专门为交大安排的由上海发往西安的一趟趟专列,每位师生员工都持有一张学校特制的“乘车证”。这种粉红色的“乘车证”的正面,除一列疾驶西行的火车图案外,还醒目地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它集中地浓缩了交大西迁所要担负的神圣使命。交大人忠实勤奋地履行着这一承诺,形成了敬业奉献,建设西部工业基地、向科学进军的攀登精神。
1957年1月,学校恢复出版《交通大学学报》(创刊号),《发刊词》指出:“到目前已经基本上走完了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今后即将进入新的阶段,就是:提高全校学术水平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1958年7月,学校一气呵成,成立了高电压研究所、焊接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电工研究所、纺织研究所、机制工艺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采矿冶金研究所、矿产地质研究所、工业经济与生产组织研究所、应用力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摩擦磨损研究所、土力学研究所、动力研究所等15个研究所;8月,又创刊了一种学术性刊物——《科学技术报告集》,截止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共出版了12期,发表科技报告129篇。
当时取得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有:①PЭ2111型继电器(电工系生产),②PЭ5717型过电流继电器(电工系生产),③切削容量计算机(机械、数理系制成),④TD-6优质焊条(机械系制成),⑤球墨铸铁(机械系制成),⑥汽轮机模型(机械系)。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有:①磁放大器(电工系),②仿苏МДП“红旗牌”西林桥及其放大器(电工系),③漫扭示波器(电力系),④电阻应变测力仪(数力系),⑤杠杆式引申仪(数力系),⑥已二酸二辛脂(数力系),⑦TD-1优质焊条(机械系),⑧高频信号发生器(无线电系),⑨玻璃纤维(采矿系)。
1959年8月,学校编撰的宣传材料——《西安交通大学简介》说:“截至1958年底止,全校师生先后分批到陕西各专区的61个县市支援地方工农业建设,计1500人次,约达25万个工作日。电机系与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电瓷厂、西安高压电气研究所、西安电瓷研究所合作,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33万伏磁吹避雷器和33万伏瓷套管。”
1958~1959年,学校每年都要表彰一批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与先进工作者,在长达数百名获奖者的名单中,有些人至今还在科研与教学岗位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譬如陈学俊院士、谢友柏院士、姚熹院士、汪应洛院士、马知恩教授、蒋德明教授等,他们无愧为交大人敬业奉献,建设西部工业基地、攀登科学高峰的典范。
图010 1958年11月5日陆定一视察西安交大
图011 1959年9月23日钱学森回母校访问交大
图012 西迁教授群英谱(1)
图013 西迁教授群英谱(2)
图014 光荣榜:西安交通大学一九五九年青年积极分子名单
图015 1959年10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参加西安市庆祝国庆十周年活动(新城广城)
西迁精神,薪火相传。人生如白驹过隙,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中老年教职工多已长眠黄土地。而交大人扎根黄土高原形成的西迁精神却历久弥新!西安交通大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不断推动了教学、科研、科技产业与科技园区向更高层次和目标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周总理寄交大以“支援西北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殷切期望。交大这棵大树,不仅克服了西迁50年来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且牢牢扎根于西北土壤,愈加枝繁叶茂。通过缅怀学校西迁的历史,认真总结并继续弘扬西迁精神,开展优良传统教育,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效益,早日把学校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继往开来意义。
(注:原载《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第1期,有删节。笔者曾任西安交大档案馆馆长,主持建设“交通大学西迁历史纪念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