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C2011

博文

闽南心性 精选

已有 7102 次阅读 2014-5-11 16:5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闽南心性

曾泳春


    作家荆歌开始写字画画儿了,并于这个5月在杭州开了书画展。对于荆歌,我肯定读过这个作家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经常发表在《收获》、《花城》上,而我在一段不短的人生里,一直是这两本杂志的忠实读者,但我却想不起他的哪部作品,却比较熟识另一位同是苏州籍的作家苏童的作品。苏童的《香椿树街的故事》,是我极喜欢的江南味儿的故事,而荆歌却决计在小说之外,用书法和画画来表明自己的江南心性了。

     荆歌说:写字画画儿,和写作一样,早已经成为我生活的重要部分。它和吃茶读书、闻香赏古、雅聚独处一起,构成了一个江南文人的生活。积极一点说,过好自己的日子,守护好自己的灵魂,向传统致敬,向文化致敬,向文明致敬,这也是认真而负责的人生实现吧。

     我不知我的这些情趣属于积极还是消极,就是我极欣赏中国传统的“闲人文化”:赏石玩古、蓄虫养鸟、吃茶烹饪、唱戏闻香、踏青游园,当然也包括写字画画儿。这些闲人文化的地点,大抵集中在江南和京津一带,各有特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描摹了民国时期的北京闲人文化,比小说本身的情节更吸引人。我是工科人,读书不是我的主业,因而我读的书零散有限,更无奈的是从大学起迷上了外国文学,因而读国人的书,主要是从《收获》、《花城》、《小说月报》等杂志中获得的,印象中喜爱的闲人文化,除了江南和京津,还有两湖的湘潭一带也出闲人文化。甚至,保定的酱菜文化,也是我的心头爱。

     我想,我该看看袁枚的《随园食单》了。那也是江南心性的烹饪文化书。

     而我作为闽南人,在科学网上不遗余力地展现闽南心性,是否也算是一种积极而负责的人生态度呢?

     这几日,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有人推送了一个链接,《漳州,一座小资到骨子里的城》。看罢,老同学们都掩嘴而笑:写这文章的是外行。我不知对一座城、抑或是一个地方的认识,是出生更重要,还是生活的时间长度更重要。我17岁起离开闽南,到今天已经20多年了,但漳州那座城的慵懒小资,却早已深深刻在我的灵魂深处。

     鲁迅是写故乡的,《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迅哥儿关于故乡的描写,都是我的最爱,但那是鲁迅的故乡,也算江南。林语堂是漳州人,我不读林语堂,不知他如何描写故乡。除此之外,我就鲜知有关于闽南的描写了。也因此,我的闽南心性,与京津心性、江南心性相比,似乎可以算是很特别的一支了。

     关于漳州古城,我写了不少博文,其实还可以继续写下去。关于方言、美食、泡茶、外婆家的城南旧事、药文化、以及亚热带风情,构成了我心中的闽南文化。虽然我也和老同学一样,认为微信群里的那篇文章是外行写的,但我同意这句话:漳州是一座小资到骨子里的城。漳州的小资,体现在人们行事的慵懒,别人认为在生命里最珍贵的东西——时间,在这里被肆意地浪费着。我无法评判这样的人生态度,但我承认这是我的人生态度:慵懒、享受、知足、不争。漳州自古就是富足的,至少在饮食这一最重要的方面,我没听过多少挨饿的往事。父亲曾笑谈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正在农学院,因此就没饿着。夜里,几个同学到实验田里偷摘菜,还猖狂地说:老叶不好,老叶不要。正好有个叶老师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听到窗外有人在说老叶不好,很生气地推开窗说:谁背后说我坏话!

     民以食为天,谈到一个地方的文化,美食是第一要素。而关于闽南小吃,我也写过一些文字,但都没有附图。这次从网络上的这篇文章摘得一些图,补上,以飨科学网上众多精致吃货。

蚵仔煎

    这是最有名的蚵仔煎。蚵仔就是牡蛎,也称蚝,蚵仔是闽南语。闽南的牡蛎是珍珠牡蛎,每只有指头的一节那样大小,是冬天才有的。冬天的早晨,市场门口有人搬来几块礁石,上面布满了蚵仔。卖蚵仔的一边用嘴哈着冻僵的手,一边飞快地从礁石里撬出一颗颗蚵仔,放到旁边的一个盆里,不一会儿盆里就聚起了一小堆蚵仔,有着蓝盈盈的凛冽的颜色,以及一种冷冷的无法言说的清香。蚵仔煎的做法非常简单,其实闽南菜的做法都很简单,主要是靠好的原料,闽南人称为好料。将蚵仔用些许地瓜粉和鸡蛋拌匀,放到平底锅上煎得两面焦黄就可以了,可以掺入一些芹菜末。吃的时候要蘸蒜茸酱、香菜末。在寒冷的冬天,吃上这样一煎热腾腾的蚵仔煎,不小心都可能把舌头吞下去。

    而其实,很重要的是那碗辣椒酱,酸、甜、辣,东南亚一带的辣酱似乎也是这个味道。

萝卜糕

    闽南的萝卜糕,我出了闽南后就没再吃到过。上海也有萝卜糕,但那是萝卜丝糕,将萝卜切成丝,裹上面炸出来的。在我看来是懒人的做法。闽南的萝卜糕,需将萝卜磨成浆,再用浆制成糕。其实这是粿,萝卜粿,外行人是无法分清糕和粿的。

    闽南萝卜糕的制法远精致于上海的萝卜丝糕,几年前在台湾人开的“一茶一坐”还能吃到台湾萝卜糕,但识货的人也许不多,后来这道精致的小吃就从“一茶一坐”消失了。

    萝卜糕的配酱应该是沙茶酱,或者与上面配蚵仔煎的辣椒酱一样的酱,到了上海,即使在“一茶一坐”吃得到萝卜糕,配的酱也不对。每种小吃配不同的酱,这也是小资到骨子里的漳州人才做得到。

    以下不一一描写了,上图

锅边垂(或称锅边糊),这是漳州早点,米浆在烧热的锅边一贴,就形成一张米浆饼,切成小片就是锅边垂。垂这个字,其实已经表达了做法。

卤面,我也不记得在哪篇博文里描写过。这碗卤面显然没有我妈做得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793392.html

上一篇:替徐晓完成作业
下一篇:时光消逝了而我没有移动
收藏 IP: 116.246.2.*| 热度|

53 曹聪 陈小润 刘艳红 钟炳 徐晓 武夷山 吕喆 陈楷翰 王芳 李学宽 韦玉程 孙学军 王善勇 郑小康 温景嵩 李健 张忆文 张士宏 邢志忠 郑永军 戎可 赵序茅 水迎波 徐大彬 刘洋 王云龙 张婷婷 丁邦平 李志俊 李泳 陆俊茜 罗晓清 贾伟 应行仁 逄焕东 赵美娣 傅云义 罗帆 梁季阳 杨正瓴 杨顺楷 陆绮 张丽娜 biofans JIANHUN fumingxu htli clp286 wangqinling yunmu zzjtcm littlekim tashansh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