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本真,领悟人生真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jiangwen 格局决定人生的深度,眼界决定人生的广度,心胸决定人生的气度,人品决定人生的高度,知识决定人生的厚度。思想有多远,你才能够走多远。

博文

[转载]病毒突然就消失了吗?

已有 2165 次阅读 2023-1-26 14:49 |个人分类:新发传染病|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1)春节期间,全国很多景点都人山人海,旅游业、电影票房等数据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疫情前的水平。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病毒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样”?

2)最简单的回答是,“病毒并没有消失,但病毒对绝大多数人的影响正在消失,所以很多人感觉病毒好像突然就消失了”。

3)据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研判,目前全国大约有80%的人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中国人口约为14亿,80%就是11.2亿。这一切都发生在2022年12月初以来不到两个月时间内,这种感染速度和感染规模放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跟奥密克戎的超强传染性有关,也跟中国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不再强制执行严格的社会防疫措施有关。在这个过程中,高龄、有严重基础疾病、未接种疫苗的脆弱群体,遭受的影响非常大。同时,过去两个月,中国全国范围内医疗体系承压,医护人员非常辛苦。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也以全世界罕见的速度,建立起了基本的群体免疫屏障。短期内,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体内都有较高的新冠病毒抗体水平,在病毒未出现重大变异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重复感染,这就切断了病毒传播的路径和链条,因此,从社会层面看,病毒的确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样。

3)有人说,我们一开始嘲笑西方国家搞群体免疫,三年后,我们自己不也走上了全体免疫的老路?实际上,群体免疫作为一种对抗流行性疾病的策略,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尤其不要将它污名化。关键是看,在考虑了病毒的致病性、致死率和传染性等综合因素之后,群体免疫策略在具体的防疫条件下是否可行。在2020年上半年,病毒的致死率相对非常高,在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在发生医疗挤兑的情况下,新冠病毒的致死率超过10%,甚至15%。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防疫措施,任由病毒自己传播,来搞群体免疫,是不可行的,其结果必然是人群的大规模死亡。可以说,在奥密克戎之前,搞群体免疫都是有巨大的风险和代价的。

4)过去近两个月,中国事实上建立了基本的群体免疫屏障,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奥密克戎的传染性非常强,而致病性、致死率相对此前的变异毒株又大幅下降,这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提供了前提条件。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要清楚,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是在综合考虑防疫需求,与确保民众生活不受严重影响、确保经济发展不受严重冲击的需求之后,做出的选择。它本质上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不是完全没有代价的选择。理想情况下,等到有可以高效防止感染的新一代疫苗上市之后,等到真正的特效药上市之后,再放开,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奥密克戎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无休止地扛下去,中国也不行。2022年年底,防疫政策优化调整,既是客观资源条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多数中国民众支持的选择。

5)之所以说“病毒并没有突然消失”,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中国部分地区、部分人群中,病毒仍在流行;第二,随着中国放松出入境管制,入境人员,包括从境外到中国的人员和出境后返回国内的人员,都有可能带来新冠病毒,甚至是新的变异毒株。但是,短期内,由于中国全社会群体免疫屏障的建立,并未出现新一轮大规模流行,因此,大家的直观感受就是,“病毒好像突然就消失了一样”。

6)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目前这种状况能持续多久?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要过于乐观,也不要过于悲观。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社会放开后,随着新的变异毒株的出现,出现新一波的流行高峰是必然的,仍会有一定比例的脆弱人群死于新冠病毒。截至1月24日,美国有统计的新冠死亡病例七天日均值仍有600。因此,大家一定不要以为“病毒已经彻底消失了”。随着中国民众体内抗体水平下降,随着新的变异毒株从境外传入国内,或者在国内产生新的变异毒株,一定会有新的感染潮。

7)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对于脆弱人群来说,在前一次感染或接种疫苗6个月后,及时接种加强针疫苗,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家里有脆弱人群的朋友,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一旦家中老人可以接种疫苗,就赶紧想办法去接种。对于脆弱人群来说,可能第一次感染后没事,很快就康复了,但第二次感染、第三次感染就可能出现重症或者死亡,而国内外的数据都表明,打加强针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这件事情太重要了,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广而告之。

8)从医疗体系的角度来说,也不能认为“病毒已经消失了”。第二次、第三次感染潮一定会来到,可能是今年六七月份,也可能是今年八九月份,也可能是今年十一二月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变异毒株的特性。因此,保持一定的医疗资源,完善和推广有效的临床救治方案,有针对性地储备救治新冠重症患者的医疗设备、药物等,都非常关键。这项工作同样非常重要,不能掉以轻心。

9)但是,我们也不要过于恐慌。从国外的数据看,如果新的变异毒株致病性不会显著增强,在第二轮、第三轮感染高峰期,绝大多数健康人群都可以自行康复,而且,有了第一次感染后的抗体和经验,绝大多数人症状可能会更轻,恢复可能会更加容易。只要病毒不突然发生致病性显著增强的变异,中国社会已经不太可能再次出现过去两个月这样的感染高峰期,因此,后续感染潮即便有,对经济发展、对民众生活、对社会正常运转的压力也不会更大,对医疗体系的冲击也不会更大。这是我们有理由保持谨慎乐观的重要原因。

10)如果把疫情比作一场世界大战,目前可以说,决定性的战役都已经结束了,但零星的冲突依然时有发生,现在,关键就是要防止这些零星的冲突上升为新的大战。在这个过程中,新一代疫苗研发的脚步不能停止,新一代特效药研发的脚步不能停止,相关医疗设备、药物、医疗资源等建设更不能停止脚步。宁肯多一些冗余度,也不要当最坏的情况出现时措手不及。

P.S. 最后,再说两个问题。第一,有人问,中国社会是不是可以更早开放?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也许是,但不一定”。人类对病毒的了解还是太少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医疗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防疫政策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决策都必须审慎。也许因为审慎,我们付出更多的代价,但这依然是“事后诸葛亮”的观点。如果贸然放开后,发现疫情失控,社会受到严重冲击,这个责任谁又能承担得起?所以,我才建议,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社会还是要团结一致往前看。

第二,关于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我个人是比较乐观的。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情况看,即便有第二轮、第三轮感染潮,但影响主要局限在脆弱人群和医疗体系中,整个社会的运转,已经不会再受到颠覆性影响了。因此,我才说,2023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甩开膀子加油干、全力以赴拼经济。中国经济必然会在三年疫情的严重冲击之后,迎来一段宝贵的休养生息期。中国经济内在的活力,14亿多中国人内在的创造力,14亿多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必然会让中国经济取得不错的发展局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https://mp.weixin.qq.com/s/JETJL-wB_JZfsnG4M45h8Q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373543.html

上一篇:强太阳耀斑爆发有助于终结全球新冠大流行:符合我们的预判
下一篇:警钟长鸣:新的H5N1禽流感疫情在水貂养殖场爆发,再次引起大流行恐慌
收藏 IP: 103.110.93.*| 热度|

1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