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的遗传进化和生物学特性

已有 4027 次阅读 2016-8-31 15:15 |个人分类:《科学通报》|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寨卡病毒

我国已发现数十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最近一项研究分析了输入性寨卡病毒的遗传进化和生物学特性,以封面文章发表于《科学通报》2016年第22期



自今年2月以来,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时有发生。伴随传播媒介蚊虫在夏秋季节活动性的增强,寨卡病毒在我国发生本地化传播的风险也在进一步增加,这给我国寨卡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对寨卡病毒的研究和认识。

最近,题为“深圳口岸输入寨卡病毒的基因和生物学特性分析”的研究论文在《科学通报》2016年第22期作为封面文章发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刘映霞教授和毕玉海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研究以病毒形态学、基因组序列和遗传进化、以及病毒对不同细胞系的感染特性入手,详细分析了寨卡病毒的基因和生物学特性。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一般较轻,主要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结膜炎、关节痛及肌肉痛等。感染该病毒后,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值得关注的是,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以引起新生儿小头症(Microcephaly),但目前尚无详细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孕期感染寨卡病毒而引发新生儿小头症的概率。

2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我国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此后不断有新增寨卡病毒感染者,但是均为其他国家输入,尚未发生本地化传播。


寨卡病毒的流行和分布。红色区域表示寨卡病毒发生流行和传播的地区;黄色区域表示寨卡病毒输入地区, 但未发生流行和传播;绿色表示报道的很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寨卡病毒的地区;黑色箭头代表输入我国的寨卡病例


该研究利用乳鼠和细胞培养传代,成功从一名旅游回国的旅客血液样本中分离到一株寨卡病毒,命名为SZ_SMGC-1。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序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该病毒与近期我国输入性病毒株序列高度同源。研究发现,SZ_SMGC-1可以在蚊虫来源C6/36细胞和哺乳动物来源VeroBHK-21细胞中生长,生长曲线测定表明筛选的一个Vero细胞克隆株对SZ_SMGC-1感染最为敏感。寨卡病毒敏感细胞系的建立,对病毒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相关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丰富了对我国输入性寨卡病毒的认识,为我国的疫情防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醒大家应该积极采取灭蚊措施,减少寨卡病毒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了解研究详情,请点击原文链接: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61/22/10.1360/N972016-00665?slug=abstrac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99931.html

上一篇:人体免疫“部队”的“洪荒之力”,能被我们控制吗?
下一篇:热力学的发展创新:现代热力学标志着完整的热力学学科建成
收藏 IP: 219.238.6.*| 热度|

2 许培扬 wcgakklgm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8 2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