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70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我与《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列访谈,邀请曾经关心指导或亲身参与“两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管理者、科学家、作者和读者等回顾期刊发展历史,同时展望未来,提出期望和要求。
使命历久弥坚,同心砥砺前行,“两刊”将以70年作为新起点,继往开来,实现更大飞跃。
李战英(“两刊”老编辑)
2020年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创刊70周年。巧合的是,我与“两刊”同龄,更与“两刊”有着深深的不解情缘。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那些曾经一起走过的路,一起奋斗过的岁月,深刻的经历不时浮现在眼前。
初心源于信念
前些日子看到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5周年的文章,不由得让我想起他来科学院主持工作的一段往事。那是1975年,我刚刚分配来到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编辑室,担任化学学科编辑。胡耀邦同志下院所搞调研,开座谈会,为科学家平反,提出了“五子登科”,为科学家解决后顾之忧,甘当专家们的后勤部长。当年10月,我亲耳聆听了他在中科院青年团纪念红军长征四十周年大会上所作的朴实无华又催人泪下的讲话。他号召年轻一代学子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进军新的长征之路……当时,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老一辈的嘱托与希望,按照郭沫若院长1950年在《科学通报》发刊词中提出的目标,将办好“两刊”视为我们建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科学的共同事业,认真做好出版工作,为科研服务,为建设“四个现代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图1 笔者1986年在编辑部工作(当时的编辑部设在北京朝内大街137号,原孚王府院内)
“首战”告捷坚定信心
我参加工作后出差的第一站是1975年12月到沈阳。在指导老师杨丽华同志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辽宁省科技局进行座谈,请领导讲述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国营企业的教学科研情况,了解第一手的素材与信息。科技局的同志给我们指出两家重点的组稿单位:一是大连机车车辆厂,二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我们立刻马不停蹄购买火车票奔赴大连市。
大连机车车辆厂当年发明制造了我国首辆东风四型机车,为改变国内蒸汽车头牵引迈出可喜一步。经过与厂攻关小组座谈,他们愉快地答应为我们撰写文章,并尽快交稿。这篇文章于1976年发表在《科学通报》。
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处的同志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将全所各个研究室情况都向我们做了介绍,还拿出内部编辑资料,真可谓收获颇丰!
真没有想到,我的“首战”如此顺利,为今后开展编辑组稿工作充实了信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沐浴在“科学的春天”里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对“十年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科技工作的全面拨乱反正,也为科技工作的开放和改革打开了大门。广大科研战线上的专家学者无不拍手称快。“两刊”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使命也更加明确,要为科技发展服务,为促进学术交流服务。为此,我按照编辑部的要求,抓住发展时机,加快了宣传与组稿工作的步伐。
我首先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化学年会,这是“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中国化学界的盛会,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专业研究机构的专家们齐聚一堂,几代化学人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相互交流,畅谈发展。我作为一名小字辈受邀出席预备会,会上杨石先理事长让我宣讲了“两刊”征文简介及“两刊”的报道情况。会下又广泛与编委和各个分支学科负责人座谈。这次会议为我提供了极好的约稿信息和办好刊物的建设性意见,为“两刊”日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我在步入科技出版行业后首次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家们都在为科学之春而奋斗,在努力谱写新的篇章。
1978年11月,“两刊”编委会在北京友谊宾馆胜利召开,方毅同志出席,李昌同志代表院领导讲话。会议重新明确了“两刊”的性质和任务,是代表我国科学水平的综合性学术刋物。新的目标与任务给编辑部工作带来了新的气象与活力。编辑部每一周或两周召开编辑部会议,确定组稿内容、发稿计划和出差计划,各学科要求落实重点文章。我当时分管化工部、石油部、交通部和水利部的联络工作,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会议。
“两刊”先后报道了一批重点文章,如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研究、“银河”高速巨型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等,这些研究成果后来均获囯家自然科学奖。科学家们在追梦,学术期刊就是实现他们伟大梦想的重要舞台之一。
图2 笔者(右)与《中国科学:化学》两任主编徐光宪院士(中)和黎乐民院士(左)合影
为自己和期刊“充电”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内容也是与时俱进、跟随社会进步而改变的,补充新的知识,增加新的技能,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
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开始风靡,社里成立了技术室,引入了专业技术人员和增添了几台286计算机。我抱着新奇的心理接触到它,每天下班后在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学习操作技巧和一些基本知识原理。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初学者上机技能,同时也为今后期刊上机编辑排版创造了条件。后来,科学出版社又举办了计算机学习班,自己进班学习与实践,结业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没过多久,《中国科学》B辑作为试点,开始了微机排版,迈入了激光照排之路,不仅再不用下印刷厂,而且缩短了出版编印发的周期。
改革为“两刊”注入新的活力
1995年成立《中国科学》杂志社,我被调到《科学通报》负责该刊的管理工作。面对新的挑战,在各级领导和全体同事的支持下,我认真思考,努力研究编辑出版改革措施,发放调查问卷,与编委和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座谈。根据调研反馈的结果,我们提出增加栏目等多项建议,报编委会和上级主管批准。在得到批复后,大家共同努力落实改革举措,在“通”和“快”上下工夫。很快,《科学通报》以10个栏目的面貌呈现给读者,开启了再创辉煌的可喜局面。
人生的道路曲曲折折,沟沟坎坎,期刊也一样,发展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两刊”的发展,是几代编委与科学家们热情支持与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几代编辑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努力的成果,很荣幸,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贡献。
如今,70岁的我已是古稀之年,但70岁的“两刊”正值芳华!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用才智和热情换来她永远的风华正茂!
“我与《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列访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