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70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我与《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列访谈,邀请曾经关心指导或亲身参与“两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管理者、科学家、作者和读者等回顾期刊发展历史,同时展望未来,提出期望和要求。
使命历久弥坚,同心砥砺前行,“两刊”将以70年作为新起点,继往开来,实现更大飞跃。
赵沁平院士
赵沁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副部长等。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
2020年, 在“两刊”(《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迎来创刊70周年之际,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文版常务副主编赵沁平院士讲述了他与“两刊”的故事,并探讨期刊的发展和国际化建议。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创刊,砥砺前行,引领我国科技走过了70年攀登历程,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的学术生涯也深度受惠于“两刊”。值此《中国科学》七十华诞,浮想联翩,感恩《中国科学》,也以自己能有缘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尽过微薄之力而感到幸运。
科技期刊给力,推动虚拟现实在我国的发展
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并组织团队研发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当时《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文版没有刊号,与英文版对照的内容发表在《中国科学:E辑》中文版上(《中国科学》系列惯例)。2009年,中文版刊号申请下来,李未主编和编辑部经过深入探讨决定将中英文两刊完全分离,采取不同的办刊理念和宗旨,刊载不同的内容,并由我承担第一期创刊号的组稿工作。对此,我感到非常荣幸,立即约请国内有关专家成立创刊筹备小组,同时组织自己团队的研究人员,以我们十六七年从事虚拟现实研究的积累、体会和对当时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的把握,精心撰写了“虚拟现实综述”一文,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文刊2009年第1期作为首篇文章以45页篇幅发表,受到同行关注。该文至今下载量近3.2万,被引1000余次,而且绝大部分属于近5年下载和引用,是国内虚拟现实领域学术文章中这两个数字最高的,对我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此后,我又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文刊2011年第4期发表评述文章“自然现象的数据获取与模拟”。2016年第12期,我负责组织“虚拟现实纵览专刊”,力图为学术界、产业界同行提供一本全面阐述我国虚拟现实现状、关键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专刊,以契合《中国科学》的定位。为此我专门召开专刊组稿会议,邀请业界的同行参会讨论,得到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和同行专家们的积极响应。后期,编辑部还对我进行访谈,发表了题为“虚拟现实产业爆发的前夜”访谈文章。2017年第6期,又发表了我的观点文章“虚拟现实中的10个科学技术问题”。这些文章在我国虚拟现实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中国科学》是伴随我们科技工作者学术生涯的学术殿堂,是承载我们驶向学术彼岸的千里航船。
担任副主编,为期刊发展贡献力量
2012年的一天,时任《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主编李未院士约我,畅谈把《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办成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一些想法,并说编委会要换届,希望我能加入,担任副主编,侧重负责中文刊的发展。我和李未院士在一起工作、教学、科研多年,他学术造诣深厚、创新思维高远,是我非常敬重的学长。他对办好《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的激情感染了我,加之我对《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原本也充满感情,因此欣然受命。
中英文分刊以后,中文刊首先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定位与发展方向,二是稿源的数量与质量。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编辑部的同事们做了深入调研分析,经编委会多次讨论,明确了中文刊要坚持学术性期刊的大方向,并与英文刊适当错位,更多地面向信息技术应用,栏目设置要有特色,文章形式要多样。为此,我提议中文刊设置了“观点与争鸣”、“访谈”、“专利综述”等栏目,同时积极约请多位院士给“观点与争鸣”栏目撰稿,使其逐步成为一个品牌栏目。
还有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是参加《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主编联席会议。由于李未主编有事,我受他委托代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参加了2012年5月12日召开的两刊主编会。我在会上发言,主要谈了《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着手进行的编委会国际化工作;审稿人队伍年轻化问题;强调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建议设立更合理的考量指标,如成长性和原创性等。最后建议向教育、科技评估机构,以及各学会提出要求,希望他们在进行学术评价时,将“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论文”作为一项指标。后来这一建议在教育部学科评估工作中被采纳,要求被评学科在其所列代表性论文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
2012年编委会,李未主编颁发中文版常务副主编证书
编辑部与“最好的编委会全体会议”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辑部有四位成员,都是女同志,负责中英文两份月刊。她们爱岗敬业,把办好一流期刊作为自己的事业;她们戮力同心、开拓创新,是一个高效的战斗集体;她们依靠编委会,调动发挥每一位编委的作用。每年一次的编委会全体会议是编辑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她们每次都认真准备年度总结报告,精心设计编委会议题,使得每次编委会都开的活跃热烈,卓有成效,许多编委深有感触地说“是他们参加过最好的期刊编委会会议”。
为了提高发文水平,扩大期刊影响力,编辑部编委会互相配合采取措施,全方位着力:优化收稿、送审信息系统,开设网络电子版,缩短审稿、发表时间;选择热点方向,组织专刊专题;召开学科编委会,研讨科学问题和热点方向;在各种学术大会,以及走进校园宣传期刊等。这些措施收到良好效果,收稿数量和水平不断提升,英文刊影响因子从2016年的1.628增长到2019年的3.304,三年翻了一番。
与《中国科学》的合作不仅仅限于学术领域,2018年我还邀请杂志社的编辑们在“六一”儿童节带着孩子参观我所在的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和成果的特点,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和交互体验感受,因此成年人可以亲身体验什么是虚拟现实,孩子们则可以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长大后从事科学研究、当科学家的理想。这次活动很圆满,孩子们有的兴高采烈,有的充满好奇、不断提问,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中国科技期刊的使命与国际化之路
科技期刊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发表科技创新成果,二是交流学术观点,在影响力较高的科技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科技成果和学术观点是科研人员的追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也迅速增加,达到目前的5000余种,但是由于我国现代科技,包括科技期刊的发展滞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语言文字、评价导向等方面的原因,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远低于一些著名国际期刊,因此国内科技人员大多首选一些著名国际期刊发表自己的科技成果和学术观点,造成国内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期刊发展的困境。随着我国科研总体实力的不断增强,科研产出日益受到国际关注,党和政府也号召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运用在中华崛起的过程中,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开始迎来发展的春天。中文科技期刊要坚定信念,突出中文期刊作为母语期刊,在国内更有利于同行交流、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根据自身现状,与国际化期刊适度错位发展、多样化发展。同时各学术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制定更合理的人才和科技评价指标,向中文科技期刊适度倾斜,切实鼓励科技人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期刊办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期刊。可以对标世界著名同类国际期刊,从编委人员构成、稿源、论文评阅人、收发稿流程和办法等全方位入手,逐步达到国际化。《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从主编到编辑部这些年在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编委会的海外比例达到了近三分之一,出版文章的海外和海外合作比例也达到近三分之一。海外编委马佐平、Cor CLAEYS院士、Hiroshi IWAI、Simon DELEONIBUS教授等在期刊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非常感动。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不断强大,期刊英文版的国际影响会越来越大,成为国际一流期刊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最后,常人看来枯燥的科技攀登历程,也点缀着令人终生难忘的多彩风光,感谢《中国科学》带给我的美好回忆,祝愿《中国科学》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阔步迈向目标,为我国科技雄立于世界作出自己新的贡献!
七绝•贺《中国科学》创刊七十年
砥砺前行七十年,
引领科学展容颜。
风云变幻今又是,
雄起世界上顶尖。
赵沁平
“我与《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列访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