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已成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和焦点。即使是极个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面信息或偶发事件,一经曝光,在短时间内便被迅速传播,引发舆论震动,对消费信心、产业发展及政府公信力等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舆情监测分析团队借助专业化的舆情监测平台和人工监控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客观地反映了我国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动态变化。
《科学通报》2017年第11期发表“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一文,基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智能平台及人工实时跟踪监测和综合研判, 分析研究了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构成、发生特点及规律。
李祥洲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政策与信息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三级研究员, 网络舆情分析师, 兼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杂志副主编、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管理。主持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计划“专业性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监测及机制构建与示范”等20余项。
● ● ●
舆 情 归 类
2016年共监测到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各类舆情信息220万余条,较2015年下降了5.17%。经过筛选、研判、加工,获取值得关注的境内外舆情信息(样本)1043条。其中,境内舆情信息927条,占比88.88%;来自港澳台地区的舆情信息12条;国外舆情信息104条,占比9.97%,涉及世界2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监测范围较2015年有所扩大。
将1043个舆情样本按其性质属性分析归类,正面舆情占比达55.42%,较2015年增加了0.69个百分点。负面舆情占比22.44%,占比数连续3年下降,较2015年下降了4.69个百分点。其中,“违禁农兽渔药残留超标”和“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两类舆情在问题舆情中分别占比37.18%、14.10%,总占比51.28%,首次超过问题舆情的50%。此外,“非法添加”(12.82%)、“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11.97%)和“动植物疫病”(7.26%)也是负面舆情的重要构成。中性舆情数量占比22.14%,较2015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普宣传、辟谣类舆情信息较2015年增加了2.16个百分点。
图1 舆情样本性质属性归类
2016年负面舆情涉及较多的高敏农产品包括有机农产品、蜂蜜、牛肉、蔬菜、水产品、猪肉、鸡蛋、茶叶、草莓和豆芽等;高敏危害因子有农兽药残留超标、动物疫病、避孕药、沙门氏菌感染、违规使用抗生素、瘦肉精、孔雀石绿、防腐保鲜添加剂等。
图2 负面舆情样本标题关键词标签云
舆 情 特 征
从舆情诱因来看,2016年,“农业投入品”问题是引发网络舆情的首要原因,占比37.44%,全年相关舆情共85条,较2015年增长了约10%。“非法添加”占比达到13.22%,排名较2015年有所上升。媒体和网民对“自身毒素及代谢产物”诱发的问题关注度出现了明显回落现象,占比5.29%,较2015年下降了2.71个百分点。其他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还有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产地环境污染、动植物疫病和产品标识混乱等,情况与往年基本持平。
从舆情涉及的行业和环节来看,2016年种植业和养殖业仍是问题舆情多发的行业,综合占比63.43%。种植业相关舆情数量占比较2015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因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网络舆情占比18.06%,较2015年上升3.51个百分点。统计显示,种植业中主要存在禁限用农药的违规使用(46.25%)、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16.25%)和微生物毒素污染(13.75%)问题;畜牧业中主要存在违禁兽药及抗生素残留超标(46.88%)、疫病动物流入市场(21.88%)和屠宰加工不规范(20.31%)问题;渔业中主要存在违禁鱼药残留(36.59%)、违规使用孔雀石绿(26.83%)和养殖环境污染(19.51%)问题。
2016年农产品生产环节和产地初加工收贮运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容易发生问题舆情的环节,分别占比57.27%和19.38%。生产环节所涉舆情数量较2015年增加了6.36个百分点。储运保鲜环节相关舆情占比14.10%,连续2年呈上升趋势。鲜活水产品在储运保鲜过程中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等问题受到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销售环节所涉问题舆情数量占比9.25%,较2015年下降了2.39个百分点。
从首发媒体来看,2016年监测到的相关网络舆情来自国内外的330种媒体信息源,较2015年增加了87种。其中境内信息源286种,占比86.67%;境外信息源44种,占比13.33%。2016年网络媒体是舆情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总占比55.32%,已连续3年超过50%。其中,来自网站的舆情信息537条,占比51.49%。3.83%的舆情信息首发来自于“三微一端”,且以负面或谣言性舆情为主。2016年“微视频”中第一次监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新的信息源。传统媒体信息源中,报纸依然是舆情的最重要信息源,信息数量占比40.94%;广播、电视渠道占比3.16%。
从舆情发生的时间和区域来看,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部舆情的峰值出现在3月,问题舆情的峰值出现在8月。近年来,围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各类传闻、传言和谣言在网络中层出不穷。2016年3~7月和9~11月是传言、谣言类舆情的活跃期,舆情峰值出现在5月和11月。传言、谣言类舆情活跃时节与相关鲜活农产品集中上市时节基本一致。
图3 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及谣言相关舆情逐月变化情况
2016年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媒体和网民相对集中在山东、广东、湖南、北京和黑龙江等省份。监测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被关注的重点地区,也是农产品主要生产省份和主要消费省份。
态 势 规 律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走势总体平稳向好。2016年,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提出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相继在 “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和“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农兽药残留超标整治”等方面集中部署、密集发力、强化执行。农业部门积极与食药监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农兽药残留问题执法。各级农业部门不断推进依法监管、科学监管,有效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2016年全网负面舆情数量明显下降,问题程度明显减弱,影响面明显收窄向好。
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解读不断深化。对潜在谣言风险进行预判与评估,在特殊时点针对特定品种开展主动科普。针对网络中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相关辟谣和科普解读信息密集有目标性的发布,较以往更为及时有效。科普宣传形式也有了深化创新,创设了微访谈、微视频等互动性强、真实生动的宣传方式,受到消费者欢迎。随着公众质量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和产地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关注度持续提高。
禁限用农兽药的违规使用仍然是媒体及公众关注的焦点。2016年是全面实行新《食品安全法》的一年。新法对禁限用农兽药的违规使用问题有更为严厉的要求,相关舆情也成为媒体及公众关注重点,并再次成为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的首要因素。国内外媒体对畜禽产品抗生素滥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引起公众持续关注。
畜禽产品及水产品舆情被关注度逐渐走高。2016种植业产品依然是负面舆情聚集度较高的产品种类,畜禽产品及水产品舆情的被关注度有快速推高趋势。药物违规使用和非法添加是诱发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处于产业链前端的生产和产地初加工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相关网络舆情热点的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量大面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公众期待强烈。
“三微一端”进一步主导社会舆论议程。随着网络人群的不断扩大和公众阅读习惯的逐渐改变,社会舆论更多来自于互联网, “三微一端”对社会舆论议程设置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有所减弱。数据显示,“三微一端”传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数量已超过广播和电视,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舆情传播、发酵的主要场所。
李祥洲,钱永忠,邓玉,等. 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 科学通报, 2017, 62: 1095-1102
点击下方链接,可登陆官网免费下载全文↙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62/11/10.1360/N972017-00015?slug=abstract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