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孔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llland
↙中国的社会生物学保卫战↘

博文

有关死亡的生物哲学之一

已有 2848 次阅读 2011-9-29 14: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进化, 死亡

There i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vaccination has preserved thousands, who from a weak constitution would formerly have succumbed to small-pox. Thus the weak members of civilised societies propagate their kind. No one who has attended to the breeding of domestic animals will doubt that this must be highly injurious to the race of man(达尔文)

人的出生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人的分娩越来越困难,一是因为营养越来越好,胎儿长的大,二是物种本身的问题,大脑进化的太快,胎儿的脑袋太大。即使如此,人们还是喜欢大头娃娃(除了劣质奶粉造成的病态)。就人类胎儿头颅的尺寸和女性身体结构(特别是和分娩有关的身体结构)的关系来看,这方面的进化还正处在自然选择的强烈作用之下。因为现代科技的突然爆发,使得这样的选择作用戛然而止。在这方面,是不可能在任凭自然选择来发挥作用了,谁也不会看着自己的亲人分娩困难而无动于衷:就让自然来决定吧。人类天天喊着要自然,其实是不可能的。在生命的许多方面,自然选择或性选择已不可能发挥太多作用了。甚至,一些先天致死的基因,也会被保存下来,因为现代科技很快就有办法在母体子宫内修复先天缺陷的胎儿。对待克隆技术,我们天天警告伦理丧尽的危险,而在另一些方面,却又不顾天理。在尊重生命的幌子下,做一些不尊重生命的勾当。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这无疑在为人类的健康发展积累风险。这是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古代帝王要灭掉谁的九族,或者像文革中红卫兵要灭掉一个反动的家庭,大家都认为那时理所当然的。等到有一天人类的观念发生变化,许多东西已无可挽回了。 

对待伦理,不敢说的太多。只要符合伦理,即使大家都看见光天化日之下的抢劫,也不必站出来反对。在许多场合,个人的观点就像大海的一滴水,除了蒸发,不能超越海浪,反而是施虐的海浪的一分子。历史发展到现在,要么把生命看的太重,要么看的微不足道。因为我们是生命的主体,也是生命的主宰,也就不可能像理解水的冰点或沸点那样清晰的看待生命。一些著名的哲学思想,不明白的人听起来很深奥,其实跟中国古代的文字游戏一样,只是少数人掌握的华丽的技巧。 

生命的过程,看起来色彩斑斓五彩纷呈,其实追求的跟孔雀的尾巴差不多。不管有用没用,别人要的,就是我想要的,即使是定时炸弹。从自私、贪欲等方面比较,人跟别的动物差不多,只是程度不同。人一生的行为和追求,和动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所有的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工于心计、投机钻营,常常不是因为什么抱负或理想,只是为了酒肉穿肠或多养几个情人。高尚的也不少,那只是像日本的武士道,是本能被文化利用或劫持了。

纵观人的一生,只在一个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动物,那就是对死亡的理解。死亡不像其他的行为,是很抽象的事件,一般无法亲自感受,只能靠理解和思考。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可以亲口尝一场,但要知道死亡的滋味,真正尝过就说不出来了。能说出来的,往往也添油加醋。所以,能遗传下来的,只有逃避死亡风险的本能。根据哲学家的分析,死亡跟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关系。当你活着的时候,还有意识的时候,就不知道什么死亡。当死神降临时,你就已经不是你了。所以,死亡是无法体验的。那些声称体验过死亡的人,说出的感觉也只是死亡前的感受。人在深度睡眠、晕厥时,动物性神经处于休眠状态,跟动物性神经死亡其实差不多了。深度睡眠,多数人都有,谁能说出深度睡眠后什么感觉?昏厥,不少人体验过,毫无痛苦的感觉,也不一定有什么满眼金星,很轻松地瞬间失去知觉,但昏厥后什么感觉,就一点也不知道了。被称为中国古老艺术的上吊,其最佳效果就是勒住双侧的颈动脉,让大脑快速缺氧而失去知觉。当然,如果技术把握不好,靠卡死住管而憋死,应该是很难受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4394-491709.html

上一篇:雄性的事业
下一篇:关于死亡的生物哲学(之二)
收藏 IP: 222.173.104.*| 热度|

2 郭桅 杨月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