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本专业毕业生的研究生申请结果有点出乎意料的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专业很小,一共只有10名毕业生。一个哈佛(XQ)、一个卡耐基梅隆、杜克(ZC)、一个约翰霍普金斯、哥伦比亚、北卡生统(SH)、一个卡耐基梅隆、约翰霍普金斯(NQ)。我根据记忆列的录取情况,这4个学生都有一大把顶级学校的录取,不止列出来的这几个。毫不客气的说,这些都是国际上最顶级的高校,即使是985高校也要相当优秀的同学才能拿到。录取情况比去年前年更上了一层楼。(当然了,我提到的这几个可能是专业成绩最好的4个同学,另外6个同学的申请结果应该不如这他们。)
这些学生当然都很优秀,但包装和揠苗助长的情况也不能完全忽视。之前,科学网上有同仁说本科生的科研都是揠苗助长,我部分赞同吧。这几位拿到顶级高校录取的同学都在本科生阶段参与了多个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有些有正式的期刊论文发表。在基础知识还没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参与竞赛和科研,这些同学做的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短平快项目,确实有点揠苗助长的嫌疑。但反过来说,如果整个社会的评判标准如此:被“揠”了的苗有优待,施肥浇水量加倍;没被“揠”的苗施肥浇水减半。这种情况下,你要不要揠苗?“揠苗”的结果是不是真的“助长”了?
另外还有一名同学和我们做了2年多的科研项目,得到了不少结果,其中有些项目还有相当的技术难度,但这个同学似乎不在乎论文是否发表,没有什么发表的意愿。某天他父亲找我聊天,我提到“这个同学的目的性似乎不够强,不够功利,容易吃亏。这个是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年以前,忘了在什么场合,有位老师说过,功利主义在西方是一个中性词而不是贬义词。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大神出来确认一下?反正我自己一直把“功利主义”和“目的性强”当作中性词用。
前几年我参加专业介绍会的时候,总是喜欢谈专业的就业情况,说在美国找工作拿身份留学移民全奖读博的容易。去年被一个大四的学生怼了。他说:“老师,我大一入学的时候你就跟我说过完全一样的话。我现在对这个专业已经完全不感兴趣了。”学生这么说直接把我怼呆了,后来好好反省了一下,觉得可能是时代不同了。以前,因为大家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心里想的主要是收入、赚钱、买房买车、经济独立——至少我自己是这么想的;但新一代不一样了,年轻人似乎更希望做一些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对个人的现实考虑其实不像上一代人那么多。时代已不同。不能像兔子一样给猫咪喂胡萝卜。老头老太太们要学习一下年轻人如何思考、了解年轻人的追求,然后从他们能够接受的角度去引导和鼓励他们。新一代年轻人的格局显然比我们这一代更大:建功立业、时代弄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之前做生物信息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做了4年,这个学年卸任了,把相关工作交给了另外一位老师。前几天,这个专业的教师群里有讨论明后年专业课程改革的事情,我本来想发言,但想想还是把话憋了回去。作为一个老头,还是老老实实的待着不说话的时候最招人喜欢。新的时代已经来了。搬个马扎坐一边静静的看着就挺好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